“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思想提倡的吗?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君为臣纲”思想是孔子鼓吹的吗?《新杏坛》本周播出“被误解的孔子”系列之《孔子鼓吹忠君吗》,敬请关注!播出时间:山东卫视6月10日6:30.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一直统治阶级的重要法宝。在很多影视剧上都看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在很多人眼里孔子就是忠君思想的鼓吹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名嘴鲍鹏山看来,这完全是统治阶级的有意的阴谋。
“忠”这个词它本来的含义就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忠于自己的职守。那么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对别人尽责任,负到我自己该尽的责任,这是“忠”的最初的原始的含义。那么在《论语》里面,这个忠字总共出现了16次。在这16次里面,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只有以上含义。我们中国人后来讲的忠,尤其是对孔子有误解的时候,就是说我们这个忠只是臣民对君主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实际上不是这样。忠原先不是一个专门的指臣民和君主之间的关系,他是指所有人之间的关系。《论语》里面16则,仅仅有两则是讲到了下层的人民对上层是忠的。
比如说,《论语》里面其中有这样的一则,就是孔子在齐国,齐景公曾经问过他,齐景公问政,那么孔子就告诉他,说了两句很有名的话,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我们看这两句话里面,首先他要求的是君主使臣以礼,你要使唤他,你是上级,你要安排他的工作,但是你安排他工作,你不能够随心所欲,你不能够没有约束,你不能说我有绝对的君权,所以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且呢我想怎么样以后,你还必须照着我的来,你没有任何的反抗和疑议的权利,不是这样。必须是君使臣以礼。这里面实际上是包含一个逻辑前提的,就是说你只有国君先使臣以礼,然后你才有资格要求臣事君以忠。当孔子讲完这两句话以后,齐景公当时的表现就很有意思。他就把第一句话忘了,他就记住了后面的一句话了,臣事君以忠,他马上就讲了。你说的太好了,如果大家都不忠于我的话,那么即使天下有很多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我又怎么能享受得到的呢?他就从他自己有利的方面。至于你前面说的是什么,我根本没听见。所以后来对孔子的这个忠的误解,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的有意为之。
那么当个人的职责跟君主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怎么办?孔子也是这么做的,他也是这么说的。如果我自己的道义没有能够得到君主的认可,怎么办?不跟他玩了。八个字,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以道事君,这也就相当于什么,用我自己的道义来尽我自己的职责,用这样的方法来为国家服务。在推广我自己的道义的时候,在行使我的正义的时候,如果国君要来制止我,他不但不认可我,不但不帮助我,反而要制止我,怎么办?不可则止。就是我要解除关系。所以说孔子,绝对不是说提倡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
而且孔子本人的行为,就已经证明了孔子绝对不是我们后世所讲的那个绝对的忠君的思想,因为你看孔子一生,他在鲁国,他自己走上政坛以后,他至少碰到了有三个国君。鲁昭公、鲁定公、晚年的鲁哀公,然后他到齐国,比如说他接触过齐景公,到卫国接触接触过卫灵公,然后在周游列国的其他几个国家也都各自地接触了很多的国君。那么我们看看这在这么多的国君里面,孔子有没有哪一个国君,孔子特别忠于他?或者说这个国君无论怎么样,孔子也都对他忠心耿耿,然后是愚忠?他即使是昏聩的,即使是错误的,孔子也站在他的一边,不问是非不问曲直不讲原则?从来没有过。我们就从鲁国来看,那么孔子在鲁定公的手下做官,做到了大司寇行摄相事,按说你是鲁定公的不折不扣的臣子,而且是近臣,关系非常好的近臣,几乎天天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的近臣。可是当鲁定公做出在他看来不君的事情,君君,他不够君的事情,孔子怎么做的?不跟你玩了,我炒了鱿鱼。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为天下谋福利,所以我的责任作为臣子的责任,我不能忠于你,而是帮你一起来为天下人谋福利。如果你不是这样,你有没有资格,我就不跟你玩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