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郭齐勇先生做客《新杏坛》,为大家讲述中庸之道和孔子的公私观。

郭齐勇先生讲座的录制时间:8月24日(周五)上午8:30至11:00
地点:山东电视台400㎡演播室
抢票电话:0531-81756557;0531-81756855
郭齐勇先生第一讲:《孔子的公私观》
郭齐勇先生认为孔子的公私观内蕴着深厚的公共性与公正性的思想资源,其根本的关怀在于“公共”性的伦理。孔子的仁义理论与仁政学说中充满了对民众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与私利的关怀,甚至把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财产权、受教育权、参与政治权和防止公权利滥用作为真正的“公”。
在历史上制度化为土地、赋税制度、农商政策与类似今天社会保障的养老、赈灾、救济弱者制度,以及拔擢平民子弟的教育制度与文官制度及其他制度;另一方面,孔子深深体验到人性、人情的根本,护持亲情与家园,这些理念也逐步制度化为廉洁、容隐权与亲情权的保护;第三方面,孔子强调从政者的敬业、忠诚、廉洁、信用品性等责任伦理,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包含了区分职权、责任及相互制约的萌芽,尊重民意,强调察举以及官守与言责,不仅是公共责任意识,而且是分权制衡的初步。孔子的人文价值理念长期浸润在中国民间社会,又不断转化为传统政治法律制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精神资源与制度参鉴。
通过对孔子公私观的解读与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极有裨益的文化资源,并从中发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之道。
郭齐勇先生第二讲:《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被后人称为“孔门传授心法”,是儒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郭齐勇先生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庸之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之道,它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包括经济活动、工程设计,以至治国安邦等悠悠万事。
中庸之道完全不是有些人一知半解或故意曲解认为的那种不讲是非的“中间路线”、不容标新立异的保守思想、甘居中游的消极处世态度、苟且节制的犬儒主义;或以模棱两可、调和折衷、和稀泥为能事,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的“乡愿”之道。英译中庸之道为“黄金中道”(Golden
Mean),可谓实至名归。
在对中庸之道的重申与发挥中,我们再次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及其魅力,借此也可以更正人们对中庸的误读和曲解。
郭齐勇先生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为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的访问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客座教授,曾受邀到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莱比锡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讲学。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郭齐勇自选集》、《儒学与儒学史新论》、《文化学概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