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李零同行(一):老馆长印象

(2007-07-18 10:26:35)
分类: 编导手记
与李零同行(一):老馆长印象 

    7月3日上午8点50分,《新杏坛》栏目组到达日照市莒县博物馆。等待当地专家的时间里,天空飘起小雨,散珠乱玉般的雨滴中,典雅的博物馆建筑显得格外肃穆。大门两侧的石仲翁、石羊、石虎历经了千年的风霜,披着斑驳的古气,在细雨中兀立依旧,彷佛在向人们昭示着一个事实:久历风雨,神魂犹在。

    就在这细雨清晨的烟色里,走来了我们此行的向导——原莒县博物馆馆长苏兆庆老先生。老馆长今年74岁,发已班白,但笑容满面、精神矍铄,脚踏一双方口黑布鞋,步履稳健,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

    甫一见面,同李零先生寒暄几句,便直奔主题,带领我们参观和拍摄。作为莒县博物馆的创始人和成长见证者,老馆长对馆内每一件器物、每一个角落都再熟悉不过。从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健谈和博学,而在这背后更可贵的是能够看出他对博物馆事业、对家乡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一份荣誉可能会给人头上带来光环,但一种文化却会给人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光彩,这个道理在老馆长身上得到了真切而又生动的体现,在介绍莒国文明遗址和他呕心沥血收集来的珍品文物时,他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虽然身处当下,却似乎带领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这个时候,“发思古之幽情”便成为每个人心底悠然而生的情愫……

    苏老先生谦虚和蔼的品格,很快赢得了从李零教授到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欣赏和敬佩,特别是他带我们到莒国古城遗址处,穿着布鞋冒雨走过泥泞的田边小路,不辞劳苦给我们指点和介绍的时候,大家更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回程的路上,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老馆长虽已是74岁高龄,上面仍有年过百岁的老母在世,而且他每日都要亲手为母亲做饭。他说,我从小到大是吃母亲做的饭长大的,是母亲喂大的,现在她老了,肯定还是喜欢自己以前的口味,我用从她那里学来的手艺为她做饭,是理所当然的。要知道,苏老一家现在是五世同堂,从自己到儿媳、孙媳,都非常孝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大家以老人家为中心,都会自觉地照顾和孝敬她,相处的非常和谐与融洽,而且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又给下一代很好的示范和教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以孝立家、以和持家——这些从孔子时代就得以确立的准则至今不衰,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老人家还说,虽然现在自己早已年过古稀,还有一个八十一岁的老哥哥,但是一回到家、回到母亲身边,依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孩子,那份拳拳之情则更是会一辈子都在心底。话音之余,苏馆长脸上的神情令我们感动。

    在古城墙遗址处,苏馆长介绍说,为了呼吁保护这段仅存不足百米的遗迹,他经历了重重困难,甚至受到过人身威胁,因为有人想在附近开砖厂并从土墙取土(古城墙为夯土建筑,现已圮坏,上面成为庄稼地和槐树丛),老馆长多方奔走才得以保留住现在的样子,但现在不远处仍然建起了工厂、民宅等建筑。老人家在感叹世人对古代文明缺乏保护意识的同时,也流露出作为文物工作者在当前社会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无奈,而这种无奈,足以令我们深思。

    老馆长是莒县文化界的翘楚,主编有《莒县文物志》一书(齐鲁书社1993年12月版),被称为“莒县博物馆之父”,现任馆长也是他的学生,而且新的场馆正在建设中,落成后将会保存和保护更多的古迹文物。在这里,我们应当对像老馆长这样一生致力于古代文明保护和发扬事业的前辈致敬,正是他们,让我们能够在今天透过历史看到过去,并从中找到对未来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