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平又现神秘古墓

(2009-04-28 15:55:20)
标签:

古墓发掘

昌平

文化

分类: 拍案惊奇

 

《 古墓猜想 》

今年三月,在北京的昌平区发现了一座古墓,古墓独特的造型和古墓内发现的文字,成了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古墓出自哪个朝代?墓主人又究竟是谁?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了古墓的未解之谜。今天,我们的节目请来了亲自参与古墓发掘工作的北京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杨广文,为您讲述古墓发掘的故事……

 

第一部分

这里是位于北京昌平区的邓庄村。2009年3月原本安静的村子,忽然吸引了一批文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里。此时,一条惊人的消息正在村子中慢慢传开:听说村西头挖出古墓了……

谁也没想到,在这么个不起眼的小村里,居然还埋藏着一座古墓?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但在古墓发掘的现场,考古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发掘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古墓内唯一的文字“杨”,这给发现,给古墓的来历蒙上了更赋传奇的色彩,村民纷纷猜测,“听说,那座墓很象辽宋时期的墓葬…… ”“有个“杨”字,会不会是“杨家将”的墓?……”

 

其实,单凭一个“杨”字来判断古墓的主人,这是不严谨的。要想判断一个墓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从发掘的现场获取更多的文物信息,大到一个墓志、出土器物,小到是一枚铜钱都不能忽略。为的是给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有效的素材。那么,说起这个墓的发现,还有着一段非常偶然的故事……

 

古墓的发现者是住在邓庄村的村民朗文清。3月7日一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承包的地里干活。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他家的果树坑越挖越深。突然“咣”的一声巨响,挖土机的铲子似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朗文清闻声凑近一看,天啊!只见黄土地里,被挖掘机挖过的土中出现了几块青砖,青砖被挖土机的铲子敲出了一个一米见圆的大洞。这下面有东西!朗文清平时读过一些考古方面的书,凭着直觉他赶紧通知了昌平区的文物部门!

 

当天的中午,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杨广文接到文委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说邓庄村地里挖出东西了,他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现场。当他俯下身子,趴在地上往洞里一看!发现这里面还真是别有洞天!

 

阳光照进了洞口,顺着光线往下望,隐隐约约的彩绘,吸引着杨广文的目光。他发现,被挖土机敲碎的石板似乎是一个古墓的上顶,而这个墓室的上顶又不是平的,它像一个倒扣的碗,扣在了墓室的上面。杨广文推断这也许是一个穹隆顶结构的墓室。这样蹊跷的墓室形制,在昌平区内还是第一次发现。凭着古墓青砖的造型,现场的文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个墓可能出自汉唐时期。俗话说:汉墓十墓九空。那么,石板下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它会不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遭遇了盗墓贼的光临了呢?

 

第二部分  

昌平区是历代王朝的畿辅重镇,被称为“股肱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称。昌平的历史从南口雪山村出土的文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据记载,昌平区建制始于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在今昌平区境内设置昌平、军都二县。几千年来,朝代交替,昌平这块风水宝地,它的历史从没有中断过。著名的明十三陵就在昌平境内。因此,当邓庄村果园发现了疑似古墓之后,杨广文感到非常的欣喜,这也许是继昌平七十年代发现的西周墓和八十年代发现的辽墓之后的又一重大的发现……于是杨广文决定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汇报,请示对此进行抢救性挖掘……

 

虽然墓室的顶板已经被打破,但是,为了更准确地还原历史,考古工作者还是要先找到墓道的位置,从墓道进入墓室。在墓室南面,考古人员探测到了墓道的位置。为防止古墓再次遭到人为破坏,杨广文决定从墓道再往南的2米左右处开始挖掘。连杨广文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竟然让现场工作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陶制的小陶瓶。墓道外为什么会留下陶器?这难道是盗墓贼遗留下来的?带着疑问,墓道的封土很快被清理了,意外的是墓门并没有用砖石封门,门外又出现了一个破裂的陶罐。墓门之上,一个砖型斗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做工细致,造型精致的斗拱,仿佛向今人炫耀着它主人尊贵的身份!那么,从出土的陶器与斗拱的形制来看,这个古墓究竟是什么时代的呢?

 

随着挖掘工作的层层深入,出土了一些陶器,特别是墓室的墓门上有非常大气的斗拱。杨广文推断出因该是出自于辽代。昌平在辽代的时候,属析津府,是辽的重要地区。而墓门上这么漂亮的斗拱,当时人们就猜测,这个墓的墓主人非富即贵。肯定是当时辽代很有地位的人。但是,一般的墓室,装进棺木或骨灰之后,人们都会用砖石,将墓门封起来,奇怪的是这个墓却没有封门的痕迹?真的如人们所猜测的那样,古墓被动过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我们只有进入到墓室之中,找答案……

 

此时,人们的心都惦记着那个上顶已经被挖开了的墓室。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神秘的样子!终于,墓室门被打开了。墓室内,只见正中放置一个砖质的须弥座棺床,棺床下比较集中地摆放着28个陶器。奇怪是的棺床上并没有摆放棺材,而只有一些零星的骸骨和骨灰。人们不禁迷惑了,穹隆顶的墓室结构,砖型的斗拱,色彩鲜艳的彩绘纹饰,还有那不同于汉人墓穴的须弥座棺床,为什么如此讲究的墓室内,却独缺盛骨灰的器物?难道墓室真的被人动过了?丢失的会器物会不会是无价之宝呢?……虽然墓室被打开了,但是它谜一样的身世和种种奇怪的现象更让人们如坠雾里……

 

当时,墓室打开后,没有发现盛骨灰的容器,又结合之前墓室没有封门,墓道外散落了一些陶器,很多人猜测这个墓已经被盗墓的动过了。但是,经过现场专家的观察和商榷,由于墓室也没有发现任何盗洞,须弥座下28个陶罐摆放地比较有序,因此判断这个墓应该没有被盗过。但是,墓室内应该存在的称尸骨的器物又去哪里了呢?会不会这只是分身冢?可什么人能在死后被分葬于几个地方呢?当人们各自猜测的时候,墓室东南侧的墙壁上发现了重要线索,这个发现,让关于这个墓来历的种种猜测变得更加有趣了……

 

当人们对墓室内奇怪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在墓室东南上方的穹窿顶边沿,发现了一个汉字!这个线索,登时引起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关注。这分明是古体的“杨”字!而且字当中描红,和周围的壁画颜色一致,说明不可能是后人刻上去的。在有着明显少数民族特征的辽代古墓中,为何出现了汉人的姓氏?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北宋时期,著名的杨家将!其中,杨四郎在“金沙滩”一战兵败被俘,隐姓埋名,假名木易,投降了辽国,还做了公主的驸马。这原本出现在戏曲小说中的故事,如今让人们一下子和这座古墓联系到了一起……那么,这真的会是杨四郎的墓室吗?

 

第三部分

当这个“杨”字被发现的时候,有人说是杨四郎的墓。人们有这样的猜想,是非常能理解的。但是单凭一个“杨”字,就说是杨四郎的墓,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还需要更多的考古线索。但人们的希望并没有落空,正当挖掘工作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在这个墓室的西南侧7.8米远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小型墓室……

新发现的墓室是一个攒顶的简易墓室,和之前的墓室不同,这个墓室并没有雕刻精细的须弥座棺床。而只有放在地上的两个上下相扣的陶盆,打开陶盆,里面存放着人的骨灰和骨头。据记载,火化后再土葬是辽代契丹人特有的风俗。然而,两个相隔不出10米的墓室,一个华丽却没有盛放骨灰的器物,一个规模较小却发现了存放骨灰的陶盆。这会不会是聪明的古人设下的谜局?两个墓的墓主人会不会是同一个姓“杨”的人?空墓室只是用来防盗的?又或许,这两个墓的主人有着一些特殊的家族亲属关系?

为了早日将古墓的谜团解开,摆在考古队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把古墓完整的整体移出,尽量为日后的考古研究留下更多的文物线索,然而,把古墓整体移出的工作,比发掘工作更艰难!

古墓移出的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周。有经验的考古人员把古墓分成,穹隆顶部、斗拱和须弥座棺床三部分,工作人员将墓顶松动的砖块一个个取下来包好,以便今后古墓复建时使用,同时对穹隆顶用石膏浆进行加固,制作用于古墓整体迁移的木箱。由于一旦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对古墓的结构形态造成破坏,因此古墓的整体迁移对相关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将每个部分装入特制的套箱之后,再整体运走。其中,斗拱的套箱提取工作,最为艰难……

这是昌平历史上第一次对挖掘墓葬进行整体迁移。对古墓进行整体迁移不仅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古墓实物的完整性,还有利于今后对它进行保护和开展进一步研究。

看着古墓被一块块整体移出,作为第一位到达古墓发掘现场并全程参与了发掘工作的专业人员,杨广文的心中百感交集。短短9天时间,古墓的发掘迁移工作结束了,然而古墓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问号……墓主人是谁?那个墙壁上的“杨”字又说明了什么?这些悬而未解的谜团,仍然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2009年4月30日  12:45  21: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