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TV3—魅力科学
BTV3—魅力科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75
  • 关注人气:7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历史上令人匪夷所思的三轮马车

(2009-02-24 00:08:33)
标签:

三轮马车

文化

分类: 奇闻天下

三轮马车之谜

 

  在四川杨升庵博物馆的库房里存放着3000多块最大直径不超过15厘米,最小只有1厘米的碎陶片。修复专家李钢历时4年,将碎块粘接起来时,一件他从没见过的东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而且很快就有历史学者对他的修复提出了质疑,难道他真的拼错了吗?

 

  1982年初春的一天,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一个建设工地上,几台大型的施工机械正在繁忙地工作着。突然一个挖掘机挖开了一个洞穴。还没等施工人员反应过来,洞穴中的大型陶器伴随着隆隆的机械声,顷刻间变成了一堆瓦砾。当看到那些唏哩哗啦的碎陶片时,工人们这才意识到它们挖开了一座古代墓葬,便很快通知了文物管理部门。
    经过成都市杨升庵的考古人员认真细致的清理,泥土中的陶片被一点点剥离出来。陶片数量多得令人吃惊,足足有3000多片。
    杨升庵博物馆修复专家李钢,当年参与了陶片整理工作。
由于出土时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修复能力一直无法完成这样大型的修复,所以修复工作一直没有开展。


  时间一过就是18年,终于,在2000年的春天,博物馆领导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修复深藏于馆中的陶片,解开这封存18载的千古之谜。
    面对犹如一个迷阵的3000多陶片,李钢和其他修复人员,就像儿童搭积木、玩拼图一样,对每一块碎片的形状、厚度、质地、衔接口,仔细进行辨别。并一块一块的做了分类和编号。
    随后发现了一些马的嘴唇残片和类似于车轴的物体,使得李刚和工作人员,对修复对象有了一个模糊的判断。这3000多块碎陶片,像是一辆千百年前的陶马车。
    果不其然,修复人员逐一拼接出了车厢、车轮和车轴,一匹陶马也基本成型,骏马体型高大,马曲颈、头向下,耳朵呈椭圆形,眼睛俯视下方。


    可是就在这时,一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谜团出现了。
    原来,陶片全部拼接好之后,竟然出现了三个直径相同的车轮。这让李钢很是费解,因为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没有见过这样的三轮马车。
  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最为常见的是两轮马车。有关三轮马车的记载,仅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志》中记载了区区17个字——“唐末五代时候才出现,但始终未得到推广。”然而有关三轮马车的实物遗存,更是从未见过。
    可是,这件修复的文物经过专家鉴定,被认为是属于东汉与三国之间产物,也就是说,它的出现把三轮马车的历史整整提前了800年。

  三轮马车与两轮马车这一个轮子的差别会带来怎样的不同?
    在影视剧和生活中,人们见到最多的是这种两轮马车,马在拉车的同时,还要承担着车上货物的压力。而三轮马车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马儿只需向前拉车,多出的那个轮子就分担了货物对马的压力,从而大大增加了运输效率。有人估算,三轮马车的载重量至少要比两轮马车多一倍。
    但是,三轮马车如此之大的优势,为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其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为了寻找三轮马车存世的更多依据,记者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中国古车博物馆,在这里陈列着从商周时期的战车,到明清时期皇帝出行的象车,等各式车辆数百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仅博物馆陈列的模型和实物,绝大部分为两轮车和独轮车,就连古车博物馆的讲解员都不知道中国还有三个轮子的马车,因为三轮或者四轮车,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转向机构。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古车没有这个机械结构,才导致两轮以上的马车直到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而欧洲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有带转向装置的四轮马车了。
    四川杨升庵博物馆的四轮马车转向装置是什么样的?它能否将中国三轮马车的历史大大提前呢?
    正当四川杨升庵博物馆讲解员对游客介绍陶三轮马车的时候,在一旁聆听记者的对三轮马车的真相产生了怀疑。
    原来,由于古墓损毁严重,这辆马车的转向轴在挖掘时并没有找到,修复专家李钢仅靠想像制作了一个前轮和车厢的叉形连接器,安装在修复的马车上,而且他也无法解释三轮马车如何转向。
  三轮马车最关键的部件竟然并非来自实物,这着实让人有些意外,因为这个部件不仅能反映出前轮是怎么和车厢连接的,另外最主要能体现出,三轮马车该如何拐弯,照现在这辆马车只能走直线,一拐弯就会翻车.

 

    就在修复专家李钢为此大伤脑筋的时候,家住天津的一个老木匠却说,他解决了三轮马车转向的问题,而且还做出了一个木质模型。于是,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天津塘沽区花鸟鱼虫市场,要复原三轮马车的木匠叫张俊志,他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张师傅家世代都是木工,自己车钳洗刨焊是样样精通。几年前开始对中国古代车辆产生兴趣,从各地搜集了大量资料,更用名贵的紫檀木复原完成了从商周到民国的各式两轮车辆,被人称为——古车张。
    在张师傅的作品中,我们还见到了世界第一辆汽车,恰巧它也是三个轮的,但由于前轮负荷太重,再加上转向不灵活,当年这辆车没走多远就撞墙报废了。
    张师傅看到媒体报道三轮马车复原成功后,他又打起了三轮马车的主意。全凭着对电视上三轮马车残留的那点印象,再加上自己对的理解,一辆精致的三轮马车在张师傅手里诞生了。这辆马车长67厘米,高40厘米。全车最关键的部位,就是位于车辕中部的这个暗道机关。张师傅那句自己的经验,给前轮做了个增高器。
  张师傅复原的三轮马车,前轮是固定在车厢上的,不能左右转动,这车只能走直线。而需要拐弯的时候,张师傅发明的拐弯增高器就起作用了,简单一句话,车辕和车厢连接的这个部位,有一个类似杠杆原理的机械结构。转弯时,车厢就被翘了起来,这样前轮就抬了起来,此时三轮马车就变成了普通的双轮马车,等弯儿拐过来后,杠杆就失去了作用,前轮也就放了下来,继续按照三轮马车前进。也就是说,这辆马车走弯路时是后两轮着地,走直路就是三轮着地。


    这样的转向机构能否得到专家认可呢?记者带着这套模型找到了,在古代车辆方面有较深研究的,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冯立昇教授,他也一直关注着四川出土的那辆陶三轮马车。
  冯立昇教授认为,这个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放到古代的条件下可行性又不高。因为这个设计要求路面非常的平,否则它能够调节的高度就非常有限。从设计上来讲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后,冯教授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我觉得这本来就是两件东西,一个是独轮车,后边是普通马车,两件东西放到一起了,当时出土时,整体给破坏了,修复的人以为是一起的,就把它们装置到一起了。我前段时间去过乔家大院,它那放着一个清代轿车和一个独轮车,两个就在一起,如果在地底下放在一块,一拿出来你觉得可能是一件,其实它是两件东西,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大。”
  冯教授说,不管是四川新都博物馆修复的三轮马车也好,还是天津张师傅发明的前轮抬升器也罢,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线索——车辙。“车辙对车也有一定影响,道路上只有两边有车辙,而中间是没车辙的,这样的话,三轮这种结构就很难适应。”

  冯教授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几千年来为何没有三轮马车的出现呢?主要原因就是,以前的车轮都是在固定在车辙里的,就好比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各个诸侯王国的轨道宽度都不一样,这样就阻碍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贸易往来,秦统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实行了 “车同轨”,严格规定了两个车轮之间,间距要统一。这样各种车辆都可以在同一道车辙里行进。
    从古至今造车的匠人们也是根据这一原则,制造的都是两轮马车。因为就算他们造出3轮马车,也没有供其行驶的道路。
    看来,三轮马车是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这个谜,只有等到考古实物出土的那天,才能大白于天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