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令人匪夷所思的三轮马车
(2009-02-24 00:08:33)
标签:
三轮马车文化 |
分类: 奇闻天下 |
三轮马车之谜
在四川杨升庵博物馆的库房里存放着3000多块最大直径不超过15厘米,最小只有1厘米的碎陶片。修复专家李钢历时4年,将碎块粘接起来时,一件他从没见过的东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而且很快就有历史学者对他的修复提出了质疑,难道他真的拼错了吗?
1982年初春的一天,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一个建设工地上,几台大型的施工机械正在繁忙地工作着。突然一个挖掘机挖开了一个洞穴。还没等施工人员反应过来,洞穴中的大型陶器伴随着隆隆的机械声,顷刻间变成了一堆瓦砾。当看到那些唏哩哗啦的碎陶片时,工人们这才意识到它们挖开了一座古代墓葬,便很快通知了文物管理部门。
时间一过就是18年,终于,在2000年的春天,博物馆领导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修复深藏于馆中的陶片,解开这封存18载的千古之谜。
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最为常见的是两轮马车。有关三轮马车的记载,仅仅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志》中记载了区区17个字——“唐末五代时候才出现,但始终未得到推广。”然而有关三轮马车的实物遗存,更是从未见过。
三轮马车与两轮马车这一个轮子的差别会带来怎样的不同?
为了寻找三轮马车存世的更多依据,记者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中国古车博物馆,在这里陈列着从商周时期的战车,到明清时期皇帝出行的象车,等各式车辆数百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仅博物馆陈列的模型和实物,绝大部分为两轮车和独轮车,就连古车博物馆的讲解员都不知道中国还有三个轮子的马车,因为三轮或者四轮车,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转向机构。由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古车没有这个机械结构,才导致两轮以上的马车直到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而欧洲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有带转向装置的四轮马车了。
三轮马车最关键的部件竟然并非来自实物,这着实让人有些意外,因为这个部件不仅能反映出前轮是怎么和车厢连接的,另外最主要能体现出,三轮马车该如何拐弯,照现在这辆马车只能走直线,一拐弯就会翻车.
张师傅复原的三轮马车,前轮是固定在车厢上的,不能左右转动,这车只能走直线。而需要拐弯的时候,张师傅发明的拐弯增高器就起作用了,简单一句话,车辕和车厢连接的这个部位,有一个类似杠杆原理的机械结构。转弯时,车厢就被翘了起来,这样前轮就抬了起来,此时三轮马车就变成了普通的双轮马车,等弯儿拐过来后,杠杆就失去了作用,前轮也就放了下来,继续按照三轮马车前进。也就是说,这辆马车走弯路时是后两轮着地,走直路就是三轮着地。
冯立昇教授认为,这个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放到古代的条件下可行性又不高。因为这个设计要求路面非常的平,否则它能够调节的高度就非常有限。从设计上来讲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后,冯教授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我觉得这本来就是两件东西,一个是独轮车,后边是普通马车,两件东西放到一起了,当时出土时,整体给破坏了,修复的人以为是一起的,就把它们装置到一起了。我前段时间去过乔家大院,它那放着一个清代轿车和一个独轮车,两个就在一起,如果在地底下放在一块,一拿出来你觉得可能是一件,其实它是两件东西,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大。”
冯教授说,不管是四川新都博物馆修复的三轮马车也好,还是天津张师傅发明的前轮抬升器也罢,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线索——车辙。“车辙对车也有一定影响,道路上只有两边有车辙,而中间是没车辙的,这样的话,三轮这种结构就很难适应。”
冯教授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几千年来为何没有三轮马车的出现呢?主要原因就是,以前的车轮都是在固定在车辙里的,就好比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各个诸侯王国的轨道宽度都不一样,这样就阻碍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贸易往来,秦统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实行了
“车同轨”,严格规定了两个车轮之间,间距要统一。这样各种车辆都可以在同一道车辙里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