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元朝粮仓文化 |
分类: 拍案惊奇 |
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可您也许有所不知,历史上的北京曾为解决粮食问题,而大费了上百年的周折呢……
今天要讲的故事发生在700多年前。当时的北京还被称作燕京。这座城市在1267年,迎来了它新的统治者,他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这个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皇帝,离开了他熟悉的辽阔草原,选择来到北京建都。但是很快,一件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成了忽必烈的心头病。
元王朝为了适应统治版图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决定将政治中心从原来的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南移到燕京(即金中都,中心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来。但是,它又不是简单地原地继承金中都的城池,而是在金中都的东北郊,以今什刹海一带为中心建起了一座新城,即后来的元大都。这次将中心城址的迁移,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那么,定都北京之后,皇帝心里仍有一件着急的事?是什么事呢?我们从今天北京城的一处古迹,可以推算出个大概。我们先去那里看看……
如今的二环路内,早已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可就是在东四十条桥附近,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间,却掩藏着一片古朴的灰砖房。院内是各色时尚的餐厅,酒楼,然而尽管如此,从这一间间灰砖房内,却依旧可以感觉出那么点儿历史的味道。这里究竟是哪儿?院门口皇家粮仓几个大字道出了这片灰砖房的身世。这里就是目前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皇家太仓——南新仓。在元朝时,这里叫做北太仓。所谓“太仓”就是皇家粮仓的另一种说法。“太”是大,至高无上的意思。从粮仓的规模,可以看出在元朝时,就已经有大批的粮食储存在这里。那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大的粮仓呢?
让元世祖忽必烈发愁的正是京城粮食供应这件事。北京城自元朝时上升为全国的首都,其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是空前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物质供给和消费,而本地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必须依靠南方主要产粮区的大量输送。所以,南粮北运是大都城的经济命脉。据记载,当时每年需要输运的仅粮食一项就达三、四百万石。这么庞大的运输量,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除了车拉肩扛牲畜驮之外,最省力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水运了。元朝每年需要从江南运送到大都的粮食量很大,仅靠南北大运河的内河漕运还是不够的,更何况运河漕渠经常会遇到淤塞、水浅或被毁坏等情况。因此,还需要开辟海路运输作为补充。
于是,勇于创新的元朝人,提出了更大胆的运粮方法,那就是走海路,运粮食。这个想法很不错,但是能成功吗?
元朝是马背上的民族。不习水性的元朝人,刚开始尝试走海路运粮的时候,由于没有海上航行的经验,一直不敢走深海,而是靠着岸边,在较浅的海域,摸索着航行。曾经有满载粮食的大海船,从杭州出发,一路向北进发。可谁也没想到,这却在海上足足走了一年的时间,才辗转到达了天津。出发时一船的新稻米,此时早已成了陈年旧米。正当皇帝为海运的效率而发愁的时候,两个海盗的身影,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恰恰是这两个海盗,翻开了元朝海运历史的新篇章……
至元十九年(1282),大臣伯颜想起,六年前攻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曾利用海盗,帮忙把一批南宋宫室的宝藏、典籍等从海上运到大都一事,受到启发:何不利用海运呢?为此他特意找来了当年帮他忙的那两个海盗。那么,这两个海盗究竟是谁呢
这两个海盗一个叫朱清,一个叫张瑄。两人曾结伙在东南沿海一代当海盗。二人归顺元朝廷之后,凭着他们常年海上航行的经验,很快开辟了一条新的海运路线。由他俩押运的粮船,选择走深海区域。自长江口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海,绕山东半岛东端入渤海,最终,到达了天津。而这一次,由于洋流和顺风的影响,由南到北的航程,仅用了半个多月的功夫,大大加快了南粮北运的运输速度。朱清、张瑄这两人也因此摘掉了海盗的帽子,从此平步青云,成了富甲一方的官商。然而,粮食虽然从南方运抵了天津,可是,有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到达天津的粮食,又是怎样运往北京的呢?
天津到北京,今天看来并不遥远,坐火车一个多小时也就到了。可是,在元代,这点路也是一个大难题。好在那时的京津之间水网密布,隋炀帝以来凿通的北运河依然有着较好的通航基础。因此,从天津到北京的粮食转运,依然选择了水路。从天津(当时称直沽)的海河,沿白河向北,再转至通州。以前,从通州到北京城里没有合适的天然水道可以利用,运到通州的粮食不得不卸船入仓,再拆包分装靠人推马拉这样地陆运。任务十分艰巨!于是,开通一条通州到北京的水路成为了迫切需要。那么,谁能帮助元朝皇帝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提到的一位神秘的人物了。他,就是郭守敬,元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建议在北京至通县开挖一条与大运河相连的新运河,那么这个设想是怎样实现的呢?
郭守敬,就是通惠河的开创者。至元二十八年春,他根据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引现在昌平县南面的白浮泉的水向西导入昆明湖,再向东南引进城里的海子,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继续向东南直达通州,最后汇入大运河。在这段运河中,郭守敬特别设置了24处闸门来调节水量,使南方的运粮船可以从通州逆流而上,直达北京城内的海子。一时间,海子两岸成了商贾云集的闹市区。南方的香料,北方的皮货,都在这里交易贩卖。今天,我们仍可以在酒吧林立的什刹海附近,找到像烟袋斜街,白米斜街这样保留着当时贸易遗迹的古老街巷。这一条条安静的小胡同,有谁能想象,这些地方曾经一番是车水马龙,幡旗招展的热闹景象呢!
通惠河的开通,使大都的物质供应大大丰富起来,这不仅带来了海子周围也就是今什刹海沿岸商业的繁荣,也使其附近的仓场得以陆续建立,京城的仓储业发展了起来。上世纪50年代,雍和宫西侧出土了元代的一块碑。碑记:至正十五年京师有54仓,储粮达百万石。可见当时南粮北运的盛况。如今的“皇家粮仓”所在地——南新仓的前身,就是始建于元朝的北太仓。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片仓储基地进一步扩大,逐渐在东直门至朝阳门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仓库群,比如海运仓、北新仓、禄米仓等等。据史记载:南新仓在清朝初期有廒46座,到乾隆年间,已经有廒66座,规模之大,在当时为京城之最。那么,作为皇家的仓库重地,它与普通的仓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在古代,粮仓的建筑非常讲究。从今天皇家粮仓的旧址,我们依稀能看到当年的影子。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在外观上,南新仓与城墙一样按军事标准建造,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保证其坚固耐用的同时也起到防水淹的作用。仓房也用砖砌,围墙厚达 1.3米至1.5米,建造如此之厚的墙体,可以使粮仓内部保持相对的恒温。为了防潮,每座仓廒的地基都是三合土夯筑的,然后均匀铺洒一层白灰,再用砖铺作地面,上加楞木,铺满松板。为了保持粮仓内良好的通风效果,带走湿气,每座仓廒顶部都安装了气楼、闸板,这样湿热的气流逐渐向上,顺着气楼,闸板散发了出去。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东直门到朝阳门以西这一片地区,建仓储粮呢?这片皇家粮仓的风水宝地,究竟还藏着什么秘密呢?
为什么京城的粮仓多聚集在今天的东直门到朝阳门内一带呢?关键在于它与漕运河道及码头的相对距离。一般来说,为了方便搬运和安置货物,仓库都是离码头越近越好,但又要考虑到安全、通风等因素,所以选择地势高敞、开阔又相对离河道远一点的地方。为什么又要离河道相对远一点?这主要是出于防水灾和防潮湿的目的。元、明、清时期,有很多仓库都建立在今东城区东直门至朝阳门内区域,正是这几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元朝时以海子(今什刹海所在)为漕运码头,通惠河从万宁桥下往东南行,因此大多数仓库都建在其东岸附近。当年的海子显然比今日的什刹海要广阔得多,今地安门商场地下,曾发现元代海子的石护岸遗址,那么,现在的东直门内西南部其实就是当年海子及通惠河东岸再稍往东的区域。明、清两朝,运河不通城里,漕船到京最近只能停在朝阳门外或东直门外,从距离上看,在上述地区设立仓场也还是非常适宜的。不过说到粮仓位置的选择,很多人都会有个疑问:难道北京也会发生水灾吗?
历史上的北京,也曾经发生过多次水灾。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七年,农历七月初十,因连日的大雨,导致永定河泛滥,波涛汹涌的河水漫过了卢沟桥,冲开了卢沟桥大堤,直入前门、冲向崇文、宣武等南部城区。宣武门水深五尺,雷鸣峡泻。有卖菜的人,挑担从门下经过,人担俱被水冲走。连故宫的午门都被洪水浸崩了一角。当我们回想起这段历史,不禁会问:为什么在历史上在北京城区也会发生水灾呢?
像这种在北京城区内的水灾景象历史上也并不罕见。为什么会频发水灾?这主要与北京整体水环境的改变有关。明清以来,随着京城规模的扩大,上游流域的过度开发,周边地区植被砍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造成永定河、通惠河等所有河流水源减少、含沙量加大,旱季河道容易淤塞、干涸;汛期又容易泛滥决堤,给漕运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那么,皇帝有时怎样解决水患的问题呢?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观众,可能对这样一个桥段有着很深的印象。尚未亲政的康熙皇帝,在十几岁时就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当作三件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写在宫柱之上。可见,康熙对运河水利的重视。据文献记载,康熙三十五年,疏浚通惠河,河道疏浚以后,通惠河水量充足,航运能力大增。当年,康熙皇帝甚至诏许民船往来于通惠河上。康熙皇帝巡视通惠河时赋诗云:"四千樯争溯白苹风,飞挽东南泽国通。已见灵长资水德,也应辛苦念田功。" 为什么清朝时清理河道会成为国家头等大事呢?
由于明清以来北京地区水环境出现诸多不利因素,周而复始的疏浚运河河道就成为明清朝廷的重要事务。清代,通惠河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康熙、乾隆二朝。为了使粮食自东便门外,水运至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京师粮仓,康熙皇帝曾亲自主持护理、修浚护城河。并大力整理西山水系以扩大上游水源,整治沿河各个闸坝等等,漕船也是在东便门、朝阳门以及东直门一带卸货上岸,入南新仓、海运仓、禄米仓等仓库。由于,朝阳门是北京城粮食进城的主要通道,因此,在朝阳门旧城门上曾刻有稻穗的标志,被称为粮门。
如今的南新仓,已不再是古时候的仓库,而成为了现代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今天,我们漫步在粮仓厚厚的砖墙下,流连于大磨盘的左右,站在那道古老的门槛儿外,耳边依稀传来曼妙的昆曲。我们不禁怀想,当年杜丽娘的吴侬软语,是否就随着那浩浩汤汤运粮的船队,从那遥远的南方,行过九曲十八弯的河道,悄悄飘进北京城了呢?
南新仓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是研究北京都城史,漕运史和仓储史的珍贵文物。如今,南新仓这一古老的建筑遗产已经成为历史古都、文化北京的城市标签和精神象征之一。您有时间,不妨到南门仓,体会一下这京城百年大粮仓的独特古韵吧。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
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