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地震心理重建情感 |
分类: 奇闻天下 |
《灾后心理重建》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灾区的群众都得到了有效的安置:人们住在整洁的救灾帐篷里,孩子们也开始在临时搭建的教室里读书了。但是,地震带给他们内心的创伤,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抚平呢?最近,我栏目记者特意采访了灾后心理重建方面的专家,心理专家告诉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心灵的余震”……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严重应激事件,面临这种应激事件,一旦自己不能解决,就会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称为心理危机。而在重大的灾难后,人们受到的已经不单单在物质上的损失,在身体上、心灵上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与一般的生活创伤相比,重大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在心理的感受会有哪些不同呢?
专家说,灾难来临之后,人们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不可信、不安全、不确定,灾难把我们和这个世界隔离开了。
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我们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不安全的,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接触熟悉的人,但当这些在一瞬间被毁灭时,人们就再也找不到一个很安全、很确定的的感觉,这时内心就会非常的恐惧,甚至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灾难后需要物资救援,同样也非常需要心理救援。那究竟什么是心理救援呢?
大型灾难发生以后,包括救援人员在内的幸存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的应激反应,例如惊恐、发呆、麻木、惊跳反应、睡眠不好,而心理救援就是利用心理学的方法,针对这些惊恐或者麻木的应激反应,所做的带有心理元素的干预和援助。
当大地震来袭的时候,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刹那间有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向以前一样的工作、上学。房屋倒塌了、原来熟悉的街道消失了,甚至自己的亲人朋友也因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一切变得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可怕,那样的让人不敢相信。而心理救援就是让幸存者可以发泄自己的悲伤,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确定感,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给他们进行心理救援的可以是专业的心理专家,也可以是有相关经验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
一般来说,心理救援分为早期、急性期和远期三个阶段。从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的时候到生命救援完成这一段时间,是早期心理救援。这个时期救援人员除了要向幸存者传递一些真实的信息,告诉他们有人来救援了等等,还要在肢体语言上给他们更多的支持,例如,给他戴上一个头盔,披上一件衣服,或者在他被卡在废墟里时在旁边陪伴他,甚至握着他的手,和他的肢体有一些接触。
当幸存者已经完成生命援助,水和食物等基本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一直到进入临时居住所之后的这段时间,叫做急性期心理救援。这段时期的心理救援要增加幸存者的安全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幸存者从临时居住地转移到一个永久的居住地以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心理上的一种关怀和心理上的一些援助,叫做远期的心理救援。
现在对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我们的心理救援人员用什么方法来缓解灾区群众的应激反应呢?
在急性的早期,当幸存者从现场被救援下来的时候,应该给他提供更多的躯体上的支持和陪伴,而不是语言上的一些讨论、鼓励,因为在这时候,幸存者可能处于一种非常极端的恐惧和恐怖的状态,只有躯体的陪伴,包括触摸、抚摸、拥抱,或者是满足他的水和食物的需要,才会给他带来更确定的和更安全的感觉。
陪伴支持的技术只是急性期心理救援的一种处理灾后人们恐惧、回避等应激反应的方法。人们在地震后失去的不仅仅是房子、学校,还失去了亲人和同学,自然会有悲伤的情绪存在。但往往有的人回避这种情绪,压抑着不发泄出来,心理专家认为这并不会让悲伤的情绪消失,只是延迟了这种情绪的存在,让悲伤存在的时间更长。所以当内心觉得悲伤的时候要允许自己哭泣。当自己无法哭泣的时候,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援助来帮助诱导哭泣。
不管是自我调节来哭泣还是由专业人员来帮助你完成悲伤时期的发泄都是在对悲伤进行正确的处理。但对于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们最主要的情绪还是无助,感觉周围世界的不真实,不确定。这时可以由两个心理救援人员和十几个幸存者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聊天、倾诉,来建立新的群体关系。
在小组晤谈时,可以通过分享彼此经历和感受,或者互相说出优点,让幸存者感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小组里成员的了解认识,让这些幸存者产生一种归属感,通过小组成员的接触,让他们彼此有依赖感。这些做法都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幸存者的确定感和安全感。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