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士奇南书房娱乐 |
分类: 拍案惊奇 |
康熙二十七年,北京西安门大街的一座院落,显得格外安静。房子的主人曾是皇帝身边的一位红人。然而,皇帝的一旨诏书,却让这位红人悄然离开了紫禁城,解甲归田了。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他的命运在一夜之间骤然转变,成为了一介草民了呢?
这位被康熙皇帝罢了官的人,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高士奇!很多对清史感兴趣的观众,可能听说过高士奇!他是康熙皇帝身边的宠臣之一,曾经充当文学侍臣,陪伴康熙皇帝舞文弄墨,应制酬唱。在此期间,由于职务之便,也正常或不正常地参与办理了一些国家大事。可就是这么一个煊赫一时的官员,究竟是因为什么被罢了官呢?这还要从高士奇上班的“所在单位”说起……
故宫南书房
位于紫禁城乾清宫西南角有一排不大起眼的房子。康熙16年,皇帝突然下了一道谕旨,于是这原本冷清的地方,一下子热络起来。出入往来于此的都是当时最有学问、最具才识的文人墨客。刘墉,纪晓岚也曾在此处当差值班。那么,这些平日写诗作画的读书人,怎么都一股脑地往这紫禁城里扎堆儿呢?而且还直接进入了皇帝的内宅区域?这排不起眼的房子究竟是什么地方?康熙皇帝到底S下了什么诏书呢?
这个地方位于现在故宫博物院内月华门之南﹐最早是康熙帝读书的地方,也就是南书房。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康熙十六年十月,皇帝对内阁大学士提出:"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付。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内城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皇帝的意思是需要一个陪伴读书讨论的伴儿,于是,就选择了两个人,一是翰林院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张英,另外一个人,就是咱们今天讲到的高士奇,那么他又是凭借怎样的才艺,入值南书房的呢?
究竟高士奇是通过什么途径入值南书房的呢?据《清史稿》所述,高士奇原是浙江钱塘人。从小好学能文,但家庭条件非常贫困。流落到京城之后,二十多岁的高士奇就靠替人写字,卖字为生。幸运的是,他写得一手好书法,后来被康熙身边的重臣明珠所赏识,于是推荐给了康熙,先入内廷当了詹事府录事,不久之后,成为内阁中书,高士奇和张英一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南书房行走”!那么,所谓“南书房行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听到“南书房行走”这个有点古怪的称呼。到底这个“南书房行走”,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所谓的“南书房行走”并不是个动词,也不是要“走到哪去……”。“在某处行走”是清代任用官员的习惯用语之一,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在某处供职、上班等等。因此,所谓在南书房行走就是在南书房供职的意思。。。
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能有资格入选南书房,陪皇帝读书呢?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的评价说:善长图书编纂,写得一手二王小楷;作诗写论;还懂收藏。可见,他在文学、史学、政典、书法、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
从出身贫寒的高士奇入选南书房行走,可以看出,皇帝选拔南书房的人员是以“词臣才品兼优”的人为标准,而不看出身如何。
在当时,多少文人雅士以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为最高荣耀。然而,人们有所不知,每一位侍奉皇帝读书的“南书房行走”,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事儿……
相传高士奇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那可真是煞费苦心。他每天到南书房值班,常揣着几颗金豆子,逮着空儿就向乾清宫的太监打探,皇上最近读的什么书,读的是哪几页?问过之后,就递上一颗金豆子作为报酬。自己再回头赶紧去翻书,把皇上正读的书,先读个滚瓜烂熟。事后只要皇上问起,高士奇一准儿对答如流。在皇上眼中,这位南书房行走学问一直是那么渊博。殊不知,宫里的太监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高金豆”。那么,“高金豆”真的是那种一心攀附权贵的文人吗?
关于高金豆的为官品行,正史记录较少,野史居多!
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说有一天,康熙在打猎途中坐骑突然失蹄,尽管没摔下来.但康熙被弄得很不高兴。高士奇听说此事,就故意将污泥涂到衣服上。催马来到康熙身边。康熙见他满身污泥,觉得很奇怪,就问他是何原因。高士奇说:臣刚才落马坠人污泥中.衣服还未来得及更换。”康熙听了哈哈大笑,说:“你们这些南人身体就是孱弱。刚才我的马也突然失蹄,竟没有掉下去。”语言中露出几许得意的神情。刚才的不快早已忘了。
南书房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们日常出入的书斋课堂,那么,伺候皇帝读书的工作究竟怎么样的呢?
其实,“南书房行走”这份差事可真不好当。高士奇刚刚成为担任南书房行走时,每天的工作十分辛苦!为了方便皇帝随时传唤,高士奇当时就住在今天的西安门一带。每天早上五点到南书房上班,天黑了才回家,一刻不敢离开南书房半步。有一段时间,他给皇帝进讲《周易》,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南书房回到家后,仍然要求自己必须把第二天给皇帝讲的内容准备好,直到夜里二三更才入睡。您可能觉得高士奇真是太敬业了。那么究竟是高士奇对这份南书房的工作过于认真了?还是南书房的工作真的就有这么辛苦呢?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据清人笔记的记载,皇帝来到南书房,所有的南书房行走都要在门外站好,叫到某人的时候,某人才能进入。如果没有被皇帝召见,那么就要一直在门外站着,直到皇帝离开。曾有个南书房行走奉命抄写全本《华严经》,累得直叫苦。他说“侍奉皇帝伴读,垂手站立久了,血液不流畅,十个指头都肿了”这叫“立的手痛”。而为皇帝抄写书籍时,终日伏案而坐,两腿不得屈伸。这就叫“写得脚痛”。看来,南书房工作的辛苦,还真是不一般啊!话说回来,这高士奇在南书房工作,这么敬业,可以说是一丝不苟,一刻不敢怠慢,那到底是为什么被皇帝免职了呢? 这里面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最珍贵的宫廷书画。然而,后世在研究康熙皇帝所收藏的这些“真迹墨宝”的时候,却发现了不少有争议的藏品,有的几乎能够马上断定是赝品。那么,皇帝的收藏为什么会有赝品?这些赝品又到底是从何而来的?专家翻阅了许多历史文献,发现高士奇在入直南书房期间,曾经进献给康熙皇帝大量的书画艺术品。那么,这些赝品书画真的是高士奇所进献的吗?难道,他就真的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进献赝品给皇帝?难道他就不怕被问罪杀头么?
康熙皇帝特别喜欢书画艺术,现在故宫大部分馆藏,多是来自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收藏。所以,高士奇知道康熙喜欢收集书画,就投其所好,将自己收买的艺术品大部分都进献给了康熙。通过时不时地给皇帝进献书画,高士奇和皇帝的关系更密切了。就连皇帝南巡也把他带在身边,负责记录下皇帝即兴作的诗和发表的议论。可以说,“南书房行走”就像是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那么,故宫中发现的这部分书画赝品,真的和高士奇有关系吗? 他怎么敢给皇帝进献假画呢?
清宫内的赝品究竟从何而来?没想到,这个长期困扰收藏界和史学界的迷题,竟然随着一本书的发现,找到了答案!高士奇进献给皇帝的书画都记载在他写的《江村消夏录》中。书中详细记载了每件书画的外观特征,但对书画的真伪优劣却都没有说明。然而,实际上除了公开出版的《江村消夏录》之外,高士奇编纂的书画目录还有另外一部,后世称之为《江村书画目》。这才是他私家珍藏的一本底帐!在这本书里,他点出:哪些是可以拿来进献皇帝的,哪些是要珍藏在自己手中的。那么,高士奇被罢官会不会跟他送给皇帝的这些假画有关系呢?
您可别觉得这个皇帝见过的宫里的宝贝多了,博学多识,就没有看走眼的时候。跟您举个例子,故宫的养心殿有个三希堂,这里放着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三幅绝世珍品书法,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还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帝没事的时候,就在三希堂里赏玩书画。可是,经过现代科技的坚定,为乾隆皇帝津津乐道的三副作品,署名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作品,其实是唐宋时期的仿本,只有王珣的《伯远帖》是东晋时候的真迹。所以说,皇帝的眼光也不是那么雪亮!
高士奇敢进献假画,就是摸准了皇帝的审美,只要皇帝看不出是假画,周围的人谁又敢多这句嘴,惹皇帝不乐意呢?这不是当面指责皇上打眼了吗?
那么,既不是假画案露馅儿,也不是在南书房消极怠工,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皇上一怒之下,罢了高士奇的官呢?
原来,高士奇身为“南书房行走”,身份和地位都比较特殊!他的工作已经渐渐地从单纯的编纂图书,写诗作画,渐渐转变为替皇帝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等工作。原本作为内廷机构的南书房渐渐转向皇帝的秘书处兼顾问团!正当高士奇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康熙皇帝的重用、信任,官运步步高升的时候,一场他没有预料的厄运已经慢慢降临到他的头上……
由于南书房进出者都是皇帝亲自考试选拔出的人,并且经常在皇帝身边,所以他们与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学侍从之人,偶尔承旨书诏,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决策机制、权力运行情况来看,南书房的权力又不是特别的重大,他仍然只是顾问的角色。但是,即便是顾问的角色,作为皇帝身边的高士奇,也遭遇了内阁大臣的打击。
康熙皇帝不忍让自己的得力助手就这样离开,但最终还是同意高士奇卸任,让他告老还乡。高士奇离开了南书房,但南书房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了它的作用。直到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之后,一切军机大事才转归军机处办理。
南书房,这个曾作为皇帝书斋、课堂,同时偶尔为皇帝处理朝政服务的机要秘书处,也失去了它的“秘书”作用,成为专门侍奉皇帝读书消遣,专司文词书画的清要之地了......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