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TV3—魅力科学
BTV3—魅力科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675
  • 关注人气:7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铅衣的医生

(2007-11-15 15:36:41)
标签:

科学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职场

分类: 惊奇人物榜

“铁人”吕树铮

提起"铁人",您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咱们今天给您说的也是位“铁人”,咦,这人怎么个“铁人”法?他凭什么也叫这么个外号?咱还是从16年前北京安贞医院接诊的一个病人说起……

 

1991年,北京市安贞医院接受了一位57岁的男性患者,患者的心绞病反复发作,如果不马上进行心脏手术,很可能要面临心脏随时停跳的危险。那么,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手术方法,成了当时摆在医生面前的一个难题。

    这样的心脏病,如果用药物治疗,三年后的死亡率约为50%,而如果做心脏外科手术的话,死亡率也达到50%,非常高。而且国内当时技术很不完善,别说做介入手术了,就是做个检查,一个冠脉造影也可能造成死亡。

一般来说,心脏外科手术,会造成患者胸腔大面积的创伤,手术过程中,要求患者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具有较好的功能,才能承受心脏转嫁的负荷。但这位患者的年龄有些偏大,身体也比较虚弱,患者家属并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让他接受开胸的心外科手术。

怎么办呢?医院里的同事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刚下飞机从国外回来的医生,他,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

那位1991年刚下飞机回国就到了手术室的医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吕树铮。这位吕树铮可不得了,年轻时干过泥瓦匠,工地上扛过水泥包,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后来考上医学院当了医生,照样是医生里最能扛的人,医院里统计过,他最多曾一天做20几台手术,连续站着工作21小时,迄今为止做了上万例手术,人称“吕铁人”!当年,他从国外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手术形式,让我国许多心脏病人免受开胸之苦。现在,我国会做这种手术的医生,百分之六七十是他的学生。不过回想当初,这位后来的铁人站在手术台前,面临着很多他没想到的困难。

什么困难?“第一次”的困难!当时吕树铮准备给病人做的手术,是他们医院从来没做过的手术,甚至在国内没几个人做过这种手术。一个医生做手术,需要许多配套的设备、特殊的工具,更需要其他医生和护士的默契的配合,可这第一次做一种全新的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在一系列的检查后,吕树铮决定为病人做心脏介入手术。他的这一决定,立刻受到业内人的劝阻。当时在国内心脏介入手术是一项新的技术,能做这种手术的人,全国也只有34个,做为一个刚刚回国的心内科医生,吕树铮做这种手术的成功率有多少,一度受到质疑。这样的手术,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手术的每一步都必须保证准确无误。一根血管只有几毫米粗,导管只有零点几毫米,比圆珠笔笔芯的管还细,这对医生的要求很好。如果成功了就功成名就,如果不成功,病人死亡,那么一个刚刚回国的医生,今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

吕树铮准备进行的介入治疗,首先要进行冠脉造影,它将一根特殊的导管经大腿处股动脉插进去,一直伸到患者心脏的冠状动脉开口,并注入造影剂。造影剂在血管里流动,通过X光的照射,就可以看见血管的情形。如果发现某根血管严重狭窄后,医生会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到病变部位,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病变区扩张,如果是血管严重堵塞,还要在最后植入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

心脏是人体24小时不停跳动的器官,被称为人体的发动机。这个发动机的构造十分精密。心脏介入手术的难度在于,必须准确判断出病人血管的走向,保证导管在血管内走动。心脏血管往往只有12毫米,一旦导管方向有偏差,就很容易刺穿血管,造成心脏大出血。在一片质疑声中,吕树铮穿上了沉重的铅衣,开始了他的第一例心脏介入手术。

尽管病人对介入治疗也表示了担心.但是吕树铮不想放弃这次手术机会,他向病人承诺,这次手术不会带来额外的风险。

这种手术虽然在国内做的是先例,但吕树铮在国外已经做了1000多例。当年,为了能尽快掌握手术技巧,吕树铮一度中午不吃饭,体重下降了20斤,有一次洗澡,因为太累了,出门摔断了两根肋骨。就这样,吕树铮也没有休息,外国医生叫吕树铮“超级吕”。

3个小时后,原本要经过外科开胸大手术治疗的病人,吕树铮这个内科医生只用一根细细的钢丝,在没有创伤的情况下就完成了,病人脱离了危险。这是北京安贞医院的第一例、也是全国的第一例介入手术。可是,在安贞医院穿上了沉重的铅衣的吕树铮没有想到,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竟然会因此成为“残疾人”。

 

吕树铮,之所以被大家叫“吕铁人”,是因为他做什么事情都不惜力。刚才说了,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做了20多台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5点。关键还有一点,人家那还是“负重”工作呢!你瞧见没?刚才片子里他身上那套铅衣就有230斤重,等于一个人扛了一袋面呐!不过一般人绝对猜不出来,这位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心脏介入手术专家,在扛手术铅衣之前,还扛过水泥袋。

1952年,吕树铮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是名遗传学专家。母亲是一名医生。1969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吕树铮一家被下送到宁夏。只剩下他,独自在北京生活。17岁那年,只有初一文化的吕树铮,到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做了一名泥瓦工。当时,吕树铮每天都要搬500袋水泥,砌3000块砖。一袋水泥是100斤,那一天就是50000斤,没白天没黑夜的干,到最后扶着铁钎都能睡着。

吕树铮可不仅仅是体力上不惜力,他当泥瓦工可也用脑子!可不是,工人得看工程图吧,看不懂怎么办?别的工人休息的时候,他又忙开了!一有空就跑到书店买书,找人少的地方看书。玩命的学,除了干活就看书。工友们休息时候都看不见吕树铮,以为吕树铮谈恋爱去了呢,其实他在偷着学习。就这样,这场巨大的变故,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向。从此他做什么事情都全力以赴,从不惜力。

 

好强好学的性格,注定了吕树铮不会甘于做一辈子的泥瓦工。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初一文化的他竟然考入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贞医院,实现了从一名泥瓦工到医生的转变。之后,他又被选派到国外学习,终于在1991年将心脏介入手术带回了国内。虽然现每天不用再去扛水泥袋,但吕树铮绝没有想到,他的一生都要和“负重”联系在一起。

 

这是吕树铮的日程表,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要走遍四个城市。不过这对他来说,好像已经是家常便饭。从1991年学成回国至今,16年过去了,吕树铮一直致力于心脏介入手术的推广,走遍了全国200多家省市医院。目前国内能独立完成这项手术的医生中,至少有60%的人,是他的学生。吕树铮开创了我国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不过,第一次穿上铅衣的时候,吕树铮绝对没有想到,这铅衣会让他差点不能走路。

 

由于做介入手术,医生需要在充满X射线的环境中工作,为了尽量减少放射线对身体的危害,整个手术过程中,吕树铮都要穿着这件230斤重的铅衣。吕铁人能扛啊!不仅每天在医院里做大量的手术,周末节假日还经常被别的地方请去讲学做手术,再加上病人追着找他,最后到他手里的都是全国各地难度最大、耗时最长的疑难病例!病人来了怎么办?吕铁人发挥了从当泥瓦匠开始就养成的优良传统:工作再多,咱能扛!就这么着,截至到2007年,他已经扛着沉重的铅衣做了上万例手术。不过,铁人再能扛,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铅衣只能保护躯干,四肢和头部在手术时可都挡不住X射线,吕树铮作了一万例手术,您说他受的辐射得有多少?您瞧,除了“铁人”的外号,他又被大家叫做“不能碰的人”。

原来,长期的接受放射线,吕树铮的白血球、血小板只有正常人的四分之一,所以一磕一碰就是个伤,您说这铁人,恨不得都成了瓷娃娃了!

 

年轻时的吕树铮曾经热爱唱歌,擅长美声唱法,现在虽然没干上艺术行当,现在却总想在手术中寻找艺术一般的激情。现在,吕树铮没有什么爱好,手术就是全部的生活,每次看到病人的眼神,就忍不住想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挽救他们的生命。

一个想把手术做成艺术的医生,一个有着残疾证的医学专家,一个伤痕累累的“铁人”,这就是吕树铮——我国心内介入手术的开创者。在这里,我们想说一句:吕大夫,您保重身体。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11月16日   12:35   20: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