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零食挑的对,健康不掉队!

标签:
零食宝宝喂养美食 |
1、解渴还得凉白开
渴了喝什么?“雪碧,透心凉”,“怕上火,喝王老吉”……商家们貌似早已给出完美“答案”。是呀,冰爽刺激的碳酸饮料和100%的纯果汁,确实能让人感到畅快清凉和美味口感,但是研究结果早就表明,碳酸饮料能加速体内钙的流失,长期饮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而所谓“纯天然”的果汁,也“面目可憎”——有研究表明,多喝果汁的孩子会出现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并经常不明原因的吵闹,即“果汁饮料综合征”。
其实,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来说,凉白开都是盛夏的最好饮品。水不仅是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基础,还在保持体温和维持新陈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解渴还是给孩子多喝温开水或凉白开,既卫生又省钱,关键是安全呀!如果想要更好的口感,可以加入一两片柠檬。
3、清新口气要靠良好习惯
泡泡糖和口香糖,嚼起来甜丝丝的,还可以顺便清洁口腔、去除异味,零食,并不是必须杜绝的“洪水猛兽”,也不仅仅是逗孩子的“开心果”。选对了零食,它就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好伴侣。
甚至可以吹泡泡玩。可惜,对孩子来说,其中含有的石蜡他们是无法排出体外的,而且在咀嚼过程中,会咽下大量的气体导致胃肠胀气——难怪孩子嚼多了会有“饱”感而吃不下饭。所以,如果想保持清新口气,还是要靠在平时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4、远离骨骼杀手味精
味精有个拗口的化学名是“谷氨酸钠”,这也是它的主要成分,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能增加食物的鲜味。在消化过程中味精会分解出谷氨酸,在脑组织中经酶催化,可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这种物质过多时会妨碍骨骼发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岁以下的小儿食物中禁用味精,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政策也规定12岁以内的儿童食品不要加味精。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395.png5、热量是肥胖的第一元凶
6、成分表有“避雷针”
随着食品安全观念的深入人心,商家也纷纷在食品包装上注明各种成分,读懂这些化学名称,那就是找到了避免垃圾食品的“避雷针”。其实也不必成为“化学战士”,挑选时尽量避开那些含有染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等添加物的食品,尽量给孩子选择新鲜的水果和未经过度加工的干果等作为辅食,那就成功避开了大“雷区”!
孩子1~3岁时为婴幼儿期。当宝宝断奶后,就开始和大人同桌而食。此时的他们,生长迅速,个个具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本领,因此需要比大人更多的营养。但他们的消化功能不完善,胃口小,一般需要“三餐两点”,即三顿正餐,两次零食。零食安排的原则就是保证和正餐有足够的时间间隔,口感要软、细、易吸收。
可让孩子喝些果汁、吃几片水果、饼干、不太甜的小点心等当零食。这时期的孩子还要注意蛋白质的供给,每天要吃奶及豆制品,要经常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食品;禁食辛辣佐料、红茶和咖啡。
2、幼儿期:长齐牙齿样样吃
3~4岁是属于幼儿期,此时孩子的20颗乳牙已经长齐,且足以应付大部分食物的咀嚼和撕咬了,因此对饮食的要求是营养均衡、结构合理、搭配适当。除正餐外,他们每天还要有1~2次的加餐,以补充三餐不能满足的营养和热量。
可选择的食品有黄瓜、西红柿、果汁、含糖少的饼干、面包、蛋糕、鸡蛋、牛奶、酸奶、花生、瓜子、芝麻酱等等。
3、学龄前后期:
此时的孩子从幼儿期进入了学龄前期,一日三餐成为他们营养摄入的主要来源。此时孩子也开始有了自主意识,而且有了可以支配的零花钱,会给自己挑零食了,此时家长更多的精力要花在教孩子分辨零食上,给他们解读成分表的意义,并告诉他们哪些成分是“坏东西”而要远离,同时要尽量让他们多吃水果、奶类、豆类、坚果类食品。
6岁以上、14岁以下孩子的消化系统已经发育完善,此时对于营养的需求也和大人基本相似,一日三餐也几乎顿顿和大人同桌进食,此时只需要从全家的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上入手,就可以避免营养缺乏或过剩。
对于不同时期的孩子,营养均衡都是进食的第一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总是好事情。最后,还要再叮嘱家长们一句:不要让孩子睡前吃零食,这会影响睡眠或增加患龋齿的概率,而且过剩的热量可能让孩子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