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在德国老老实实的防疫近两年时间。自然就无法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了。
不过,随着欧洲各国打疫苗,发放了“疫苗护照”。“疫苗护照”有纸质和电子版的两种,欧盟各国的居民只要打了疫苗,过了14天后,就可以凭借“疫苗护照”在欧们各国自由旅行,不需要隔离和核酸检测。
于是,就有了这次的“马耳他”之行。

早上起一个大早,赶往法兰克福机场乘坐德国汉莎航空的飞机飞往马耳他。前一天晚上在线办理了值机手续,领取了电子登机牌。这样,次日抵达机场后就只要托运行李即可。谁知,有这样想法德国人大有人在,人人都网上值机完毕,托运行李的队伍几百米。网上值机失去了“便捷和快速”的意义。也说明德国人的度假热情高涨。
图:马耳他机场。

马耳他是欧盟成员,申根国家,欧元区,英联邦成员国......在欧洲这样的全景身份惟马耳他独家。抵达后,出机场只要查验“疫苗护照”,填写一份在马耳他的“联系表格”即可。在机场自动售票机买了一张“7日票”,21欧元。凭此票7日内可以乘坐马耳他的全部公共交通(其实就是公交大巴,地铁在修建中,乘渡轮另外收费)。
马耳他共和国,通称马耳他,位于南欧的共和制的一个微型国家,首都瓦莱塔。是一个位于地中海中心的岛国,
由马耳他岛、戈佐岛、科米诺岛等几个岛屿组成。其中科米诺岛为鸟类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誉为“欧洲后花园”。官方语言为马耳他语和英语。国内教学基本以英语为主。
图:首都瓦莱塔的标志“三海神”喷水池。
瓦莱塔是马耳他共和国的首都,是一座欧洲文化名城,以圣约翰骑士团第六任首领拉·瓦莱特(1557-1568在位,瓦莱塔城始建者)的名字命名,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人口1万多。该城建筑布局整齐,城街狭直,两旁建筑均为马特有的石灰岩建成,呈灰白色,具有浓厚的中东阿拉伯的建筑风貌,并对马其它城市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里是首都瓦莱塔的“交通枢纽”。这里有开往马耳他所有地方的公交大巴车。也是游客去马耳他各地旅游时,必来的换乘中心。
1565年,在拉·瓦莱特的领导下,马耳他取得了“大围困”战役的胜利,但损失惨重,当时的首都及各个要塞一片废墟,瓦莱特决定建立一座新都,抵御土耳其人的再次入侵,瓦莱塔城由此而来。
图:马耳他港口一瞥。
瓦莱塔对面的“三姐妹城”。
瓦莱塔由于“大围困”的胜利,骑士团成了全欧洲的英雄,欧洲各国纷纷提供财富和技术,将瓦莱塔建设得固若金汤,瓦莱塔城于1566年奠基,5年后完工,此后一个半世纪城墙一再加固,极具威慑作用,此后土耳其人再未进犯。
瓦莱塔城由米开朗杰罗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莱利设计。为增强防御功能,背海一面有圣艾尔莫堡护卫,隔海湾左方有迪聂堡、曼纽尔堡,右方有三座古城相护,(后城门方向建有弗洛里阿娜防御工事),使瓦莱塔城处于核心。城市建筑布局整齐,古迹很多。

瓦莱塔港口一瞥。

虽然是疫情期间,但是豪华游轮络绎不解地抵达马耳他瓦莱塔港停靠。

瓦莱塔的游玩靠走路。因为城内没有公交车。其实,也不需要,你每走到一处都是风景。

古色古香的瓦莱塔街道。每栋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早年,马耳他摆脱土耳其的侵扰,却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马耳他处处都有英国的特色。比如,汽车是右舵驾驶,英语成了马耳他的官方语言。

瓦莱塔不大,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尽头。这里是瓦莱塔的“国立战争博物馆”。

马耳他的房地产价格突飞猛进。瓦莱塔对面的“海景房”的价格据说堪比“京沪广”。

瓦莱塔的百年建筑上的阳台很有特色。每个阳台的外观都用不同彩色油漆涂抹。阳台便成一道道风景。

英伦风格的电话亭,还提醒着游客:马耳他,它还是“英联邦国家”。

这是中国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成V字形的街道,两头是高地,中间是V字形俄底部。从而构成一个罕见的奇观。每个中国游客来瓦莱塔都会到此打卡。
网红打卡街道的背后一段,也是高坡。

网红打卡地的全景。这儿看两边建筑的阳台就会感到马耳他的“阳台”特色。

马耳他国家图书馆附近的广场。

疫情下的马耳他,已经完全解封。当地人和游客可以自由的外出旅行。

不过,欧盟国家对欧盟以外的国家的签证还处于暂停状态。亚洲和北美,南美等国的游客几乎绝迹。所以,现在外出游客不多,反而是一个好的旅游时机。

瓦莱塔很国际化,各国的美食在这儿都能吃到。

这样的旅游状态,对游客来说是一个“黄金时机”。所谓“有得有失”吧。
期待,在马耳他的旅行。这是第一篇的游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