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行之七: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老城区一瞥
波罗的海三国行,这是最后一篇。
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是塔林。塔林的人口不多,约50万人左右。1219年丹麦人在此地建立城堡,并于1227年至1346年占领塔林。塔林一词源系由“丹麦的”和“地堡”组成,意为“丹麦地堡”。1991年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后成为首都。世界各国的游客游览塔林,基本上都在老城区。

这就是塔林的老城区的入口。两根城堡状的“石柱”就是老城区的入口了。

仔细看一看,这还真是当年的守卫岗亭一般的堡垒。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屹立在这里。

走进老城区,首先是一条类似商业街一样的石板路大街。

两边商店林立,有点不像老街的模样啦。

就像大餐的开胃菜一般,要想游览老街,这条商业街是老城的前脸。
中餐厅“四季美”。鹅卵石铺就而成的蜿蜒小巷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小店,可以放慢步伐边走边看,感受老城的慢节奏生活。

高高的塔尖告诉游客,前面就是老城啦。

可爱的洋娃娃。

塔林的美食在这条街上到处都有。

这是塔林的老市政厅大楼。现在对外出租供商业使用。

爱沙尼亚的姑娘很可爱,这里出售当地的食品。
拉科雅广场是塔林城的象征,也是北欧唯一一座哥特式市政广场。七个世纪过去了,这里一直是塔林的生活中心,到了圣诞节和新年,这里摇身一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大集市。
广场的塔林游客中心提供大量旅行资讯,甚至还有一本薄薄的中文指南,是免费的哟。如果在老城迷路,不要慌,就以“市政广场”为坐标,走出重重的历史迷宫。这种时而时光倒流,时而置身现代的有趣生活,怎不让你心甘情愿沉醉在这里呢?
初到塔林老城,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大街小巷几乎都是石板路,无论是建筑还是街道都十分赏心悦目。相比欧洲其它沧桑的中古世纪老城,塔林并没有因为战火而失去色彩,反倒有一种童话般的浪漫纯真,让人眼前一亮。
塔林老城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多姿多彩的房屋建筑,无论走到哪里,视线里都充满了跳跃的明亮色彩。
古老的尖塔教堂零星分布在塔林老城错落有致的红顶房屋之间,漫步街巷,抬头总能望见教堂高耸入云的塔楼。
这座圣尼古拉斯教堂是爱沙尼亚艺术博物馆的四个分馆之一,也是重要的宗教艺术博物馆,里面珍藏着爱沙尼亚珍贵的中世纪艺术品。

半圈转下来,来到了塔林老城区的“老城墙”。

老城墙下的一対恋人。

这就是塔林的老城墙。城墙的顶部是守城卫士的栈桥和射箭口。

这个应该不是原始的城门吧?

可能是为了游客的行走方便开的一个出入口吧。

老城墙的城堡。

另外一端的守城城堡。
爱沙尼亚在二战前是独立的国家,后再在二战后被斯大林纳入苏联,直到1991年才重新获得独立,所以塔林仍保留了一些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堂建筑。

这个教堂叫做: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堂。
这是在上一篇游记中介绍过的“圣母主教堂”。
圣母主教堂的塔楼在这儿看并不高大,但是由于这座大教堂坐落在山坡上,因此可以俯瞰整个塔林城。

沿着石板路不一会就会走到山坡下。一路上吹着徐风很是惬意。

高大威猛的守城城门堡垒。

这一边是塔林的新城了。

走到山坡下,发现日本大使馆“
文化和领事处”就坐落在上山的台阶入口之处。

回头一望还能看到高高的圣母主教堂的塔楼。图片的右侧的建筑就是日本驻爱沙尼亚大使馆的“文化和领事处”。

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日本使馆在这里种了很多樱花树。取名“友好之樱”,老套路啦。

一圈转下来又回到了入城时的“商业大街”。让我们看看塔林的老城区的商业状况吧。

餐厅的外边雅座。

夕阳下用餐的游客。

修道院不大,正在维修,还不允许进去参观。

这条路由于商业店铺少,游客不多,安静无比。

从这个小门就可以出城,离开老城区啦。

这是老城区外一个公园。在这儿修整一下。返回酒店,塔林的参观就此结束。

次日,驱车来到塔林的渡轮码头。在这里可乘船去北欧各国。

由于爱沙尼亚和北欧各国都是申根区(挪威承认申根签证),因此乘船前没有边检和安检。

下一站是赫尔辛基。

到这里“波罗的海三国行”的游记就此结束了。
谢谢大家。
接下来的几篇是重游北欧的“芬兰,瑞典,丹麦三国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