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三国行之三:行走在首都维尔纽斯老城
立陶宛的首都是维尔纽斯。记得当年苏联解体的时候就是从立陶宛宣布独立开始的吧?为了阻止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苏联还出兵立陶宛呢。一晃,苏联解体都三十年了。当年的独立发起地“维尔纽斯”怎么样了?我在维尔纽斯有一次漫步。
1989年8月23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3个波罗的海国家有2,000,000人组成贯穿三国,南端直抵维尔纽斯的人链,要求三国从苏联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从苏联独立,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1991年1月9日,苏联做出了反应,派遣一支部队。1月13日,在苏联军队进攻广播电视大楼和维尔纽斯电视塔时,有14人身亡,超过
700人受重伤。
历史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就沿着维尔纽斯的老城区做一次漫步。首先来到了“卡济米纳斯塔楼”,这儿就是老城区的起点啦。二楼是圣母玛利亚礼拜堂。
卡济米纳斯塔楼上有“黑脸圣母玛利亚”。

这就是
卡济米纳斯塔楼和圣母玛利亚礼拜堂。可以在旁边建筑的拾级登上二楼,可惜里面允许拍照。

这是从圣母玛利亚礼拜堂
向窗外拍摄的维尔纽斯老街的街景。

由于历史上维尔纽斯多次易手,被波兰,德国和俄国占领过。因此维尔纽斯的老街上的大教堂特别多。

大教堂有基督教,东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彼此包容都聚集在老城区里。

历史沧桑感强烈的老城区的古建筑。

每栋有历史年头的建筑里都有这样的名牌,说明这栋建筑的由来和经纬。

维尔纽斯的老城区的马路都是用碎石铺就的,这在欧洲很普遍。不过漫步在这样的碎石路上,不用说什么,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觉。

立陶宛刚刚独立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倒退期。在那个时候,立陶宛国民很贫穷,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食物。

现在的立陶宛已经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并且加入了北约,欧盟和欧元区。

成为欧洲国家能够加入的三大组织的成员。

在立陶宛的街区已经很难在看到苏联或当今的俄国的影响力和身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或欧盟的标志。

街头上的车辆也全部是德国,法国等欧盟国家的车辆。

北约成员土耳其的大使馆。
维尔纽斯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古城,拥有变化多样的建筑。历史上的维尔纽斯,曾经是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直到现在,城里的古堡和教堂依然鳞次栉比。
维尔纽斯旧城的规模较大,面积达到3.6
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大的旧城之一。最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都集中于此。旧城内将近1500座建筑物,分别建于几个世纪,形成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壮丽辉煌的艺术效果。

这座建筑是维尔纽斯的市政厅。

从外观来看以为是歌剧院呢。
尽管维尔纽斯以巴洛克城市著称,这里也有许多哥特式(如圣安娜教堂)、文艺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如主教座堂)和其他风格。该市最重要的地标是位于小丘上的Gediminas 城堡和山下的座堂广场,形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壮观建筑群,控制着进入维尔纽斯古城的门户。

市政厅前的喷水池。

市政厅。
维尔纽斯郊区以景色优美著称。城市东北郊有优良的浴场,瓦拉库姆皮亚是别墅集中地。特拉凯湖泊群分布在城市西郊,这里湖水清澈,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是游览胜地。特拉凯过去曾是特拉凯公国的首府,至今它还保存着昔日的宫殿遗址,殿中的残存壁画还依稀可见。
为了不破坏城市的古老意蕴,维尔纽斯人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区,而且全部由白砖修葺,建成后的新城区拱卫着老城区,远远望去使得老城区就像在大海中的一颗明珠,让整个维尔纽斯熠熠生辉。
由于维尔纽斯旧城具有独特的魅力,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1995年,世界上第一座Frank
Zappa的青铜雕塑就安置在维尔纽斯市中心附近。
由于维尔纽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该市也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维尔纽斯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立陶宛的耶路撒冷”。

在这儿有一段历史。

这儿就是维尔纽斯大学的大门。
维尔纽斯大学全称为维尔纽斯卡普苏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维尔纽斯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1579年,比莫斯科大学早建176年,是东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

维尔纽斯大学的正对面就是立陶宛历史上最著名的“签字楼”。

当年立陶宛的独立的法律文件就是在这里正是签署的。因此这里就是立陶宛新国家正是独立的起点。现在这里是一座饭店,据说酒店的客房可是很难预定的,原因就是这一段历史的存在,大家都想来体验一下当年的情形。

维尔纽斯街头卖画的艺人。

远焦镜头拉近拍摄的维尔纽斯山上的十字架雕塑。

对面据说是陵园墓地。
这座宏伟的大教堂就是圣安娜大教堂(建于1581年)。

圣安娜大教堂的内部。

圣安娜大教堂的入口大门。

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艺术博物馆”。
维尔纽斯大教堂的内部是这样的。
维尔纽斯大教堂的内部。

大教堂旁边的塔楼。

远处山坡上的城堡建筑。

国家艺术博物馆的边门。

另外一座博物馆。
现在的立陶宛据文字资料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万2000美元了,不知道是否准确?
这趟立陶宛之行的总体感觉是立陶宛不会那么富有吧?这儿的物价很高,但是没有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有多高啊。
带着疑问就此结束波罗的海三国行的“立陶宛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