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中华街之三:长崎“新地中华街”

标签:
旅游探访文化徐非杂谈 |
分类: 在日本的日子 |
长崎新地中华街是位于日本长崎县长崎市新地町的一个唐人街。长崎市不大,找到这里很容易。
新地中华街的石板路由长崎市的姊妹都市福建省福州市协助建设。街道两旁有近40家中国餐馆与中国商品店。
这就是长崎新地中华街的门楼。匾额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副主席王震亲笔书写的。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长崎自古以来一直同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17世纪日本江户幕府时代后锁国,长崎成为当时唯一能同中国进行贸易交往的港口。江户幕府为加强对来日本华商的监管,设置了“唐人屋敷”。
锁国时代结束后,唐人屋敷的华人逐渐散居日本各地,唐人屋敷的许多房子相继毁于火灾,于是华人就以海岸一带为根据地,重建新家并命名为“新地”,成为今天长崎新地中华街的起源。图:唐三彩马。
中华街上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随处可见,这里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常生活,都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气息。
新地中华街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设的,保持了纯正的中国建筑风格。在色彩和装饰上不是红就是金、不是龙就是凤,把中国最金碧辉煌的、最奢华的元素都集中在一起。
街道所在之处是在江户时代中期为了建造中国进口贸易品仓库而填海造地新开辟的土地,在总长约250米的十字路的东西南北入口处设有中华门,雕上了中国传统的方位之神的动物们,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不过,感觉这里的中国元素比横滨中华街和神户南京町要浓烈一些。
每年在这儿都会举办中国灯会。长崎灯会非常有中国特色,节日期间每天都有精彩的演出,像中国杂技、舞龙舞狮、二胡演奏等。节目都在露天舞台表演,不收门票。
由于道路不是很宽阔,所以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一到散场,人群就都涌到四周的店铺去了,给中华街的店铺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
但是,在1937年,日中战争爆发,有经济实力的长崎中国贸易商大部回国,留下的一批中国人转行开饭馆和杂货店,几经改造形成了今日以酒楼和中华食品杂货为主的新地中华街的格局。
1972年日中复交后,新地中华街修建了中国牌楼式的四门,它更趋完整完美。
在新地中华街上有块石碑,上书“新地”。此四字不仅初看的中国人,就是许多外地来的日本人也常将它断读成“新地”,意会为“新的地藏菩萨的遗址”。而其真正的含义为:“填海造田建立的仓库的遗址”。日本常将填海造出的港口叫做“筑港”,将填海造出的一片土地叫做“筑岛”或“新地”,而“藏”就是指仓库。
要说到代表长崎的美食,就不得不提面食什锦面,由中国餐馆四海楼第一代开创者陈平顺先生首创,后来渐渐传到了其他店家,成为长崎代表性的美食。还有脆脆的“皿乌冬”,也是人气不亚于什锦面的美食。不妨到中华街轻松品尝一番长崎的地方风味。
中秋节是中国的三大节日之一,在日本作为“赏月节”受到人们喜爱,人们将明亮、圆润、美丽的“中秋之月”作为阖家团圆的象征来庆祝。装点中华街的1000个满月灯笼可谓是精彩的压轴好戏。
我来的是后,还不是用餐的时间,因此一圈逛下来感觉这里的人不是很多。不过,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可是排队等了很长时间才有座位,吃上中国料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