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首都布拉底斯拉发印象(下)

标签:
布拉底斯拉发旅游文化探访斯洛伐克 |
分类: 海外见闻-欧洲各国 |
多瑙河畔的山丘上耸立着一座古堡,它就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柯达胶圈公司已破产多年,而斯洛伐克还有很多“柯达”专卖冲洗店。这也是此行计划外的“历史的记忆之一。”
据说这里是布拉迪斯拉发市的一个商业区,主要是各类公司在此办公。
布拉迪斯拉发到处都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每走一段路,看到的都是一段故事。
老“布尔什维克”的退休金不多。据说每天靠卖“胸花”补贴家用。突然想起上海里弄口的老太太卖的“白兰花”-----“珠珠花,白兰花”,往事如烟啊。
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好起来了,在欧洲大地到处也能看到中国游客的身影了。闯进我镜头里的小夫妻正在问路,据说他们已转了七八个国家了。
很喜欢欧洲这种“小石头”铺成的小路。走在上面的感觉会让你一边欣赏景色一边体会历史的变迁。脚下的每一块石头甚至比“爷爷的爷爷”年纪还要大。
每个街角都能看到一幅雕塑或一具铜塑。很想了解它们的历史,听一段古老的故事,可惜没有介绍和任何文字说明。也许,这种“无声”本身就是一种“有声”的说明吧?往前走进去就是布拉迪斯拉发市的“天安门广场”---“四月四日广场”了。这可是游客来布拉迪斯拉发必去的地方。
四月四日广场,是为纪念布拉提斯拉法1945年4月4日脱离纳粹魔掌而建的广场。主广场是旧城区的中心,环绕周围的古典建筑底层,开着精致的饭店和酒吧。广场中心是优美高耸,有400多年历史的马克西米连喷泉。旧市政厅坐落在广场东边,四周有许多不同型式的建筑。广场北面是库茨赫菲德宫,一八四七年俄国名作曲家及最伟大钢琴家之一的鲁宾斯坦曾住在这里,并创作名曲。市政厅右方是耶穌教堂,再往右方是哥德式的法兰西斯教堂。
广场的一边这座其貌不扬的建筑可是“希尔顿大饭店”,是布拉迪斯拉发市最豪华的酒店。许多外国元首和要人来访常常选择下榻此处。
广场上最吸引人的是两尊铜铸的雕像,一尊是弯腰挽臂趴在一张长椅后面的拿破仑,似带着一副与坐在长椅上的游客聊天的幽默。1805年拿破仑取得斯洛伐克战役胜利后,就是在这里与奥地利签署了《普雷斯堡和平条约》的,雕像身后是法国大使馆。在广场的另一侧,人行道上有个下水道的井口,有意思的是盖板上铸着一尊趴在井口的维修工雕像,就像刚从下水道检修后钻出地面,铜盔上还带着泥水,嘴角则透着一抹微笑,据说雕像名为“我正在工作”。如今这两尊雕像已成了老城观光的一个必游景点。
四月四日广场虽不大,但很整洁。“室雅不在大,花香不在多”啊。
“四月四日广场的一角。斯洛伐克国家大剧院。
中国的很多艺术剧团和文化交流团体来斯洛伐克访问时,往往都在这个“国家大剧院”里演出。
和捷克首都布拉格一样,布拉迪斯拉发市内也到处跑着“捷克式”的轻轨电车。其实,捷克和斯洛伐克原来是一个国家,就叫“捷克和斯洛伐克”。
广场上的饮水机也常年失修。现在,就是一个景物和一段历史的回忆了。
路灯也是以前修建的,现在多数已“退而不休”,但不再“照明”,也成了一种风景。
腐败是随着经济的进步而产生的。像布拉迪斯拉发市这样,每年的市政预算少的可怜的“首都”,多年来几乎就没有大的“工程”,政府的开支也入不敷出,从哪里来的“腐败”?
每每跑完几个国家后,再回头看看中国,真为国家“日日月月”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中国的很多城市和基础建设也比很多国家,甚至像巴黎和伦敦这样的老牌名称要好得多的多。我们差得是“国民素质”和“法治和法制社会”的建设。
“
四月四日广场”周围以及旁边的街巷还围着许多国家的大使馆,如奥地利大使馆的帕尔菲宫(Palffy),曾是莫扎特住过的地方;而旁边不远的德玻立宫(De
Pauli),1820年李斯特曾举办过一场音乐会,并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另外还有昔日的匈牙利皇家法院,现在的大学图书馆;贝多芬住过的柯格列维奇(Keglevich);以及现为城市艺术馆的布拉迪斯拉发最古老的帕尔菲宫等等。
广场的另一端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楼,和某国大使馆的“耀眼”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看来,“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不是喊出来的。花人民的“币”的政府要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