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迁(1)百心不操的单身宿舍
今天开始,来说说40多年来住房的变迁故事,也有一些攻略在内。主人公叫小白菜,是她孙女给起的,所以小白菜的女儿叫菜心,孙女叫菜花,老伴叫菜帮子,全菜一块了。
小白菜住单身宿舍的经历从上高中开始,严格说叫学生宿舍。1971年是那个学校招收的首届高中生,学生是从全区十个公社招来,四个班200人有20多个女生,除了镇上的同学,家都比较远,小白菜家算近的,也有十多里路,所以要求全部住校。小操场边有两排L形状的房子,一横是男生宿舍,一竖是老师宿舍,女生宿舍就在L的最上边一间,隔壁是二个女老师的宿舍。20多个女生住一间房,一个床睡两个人,六张双层床三面一摆,中间二张桌子一拼,除了狭窄的过道就再无多余的地方。当时
虽是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但并不知道愁和苦,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上床倒头就睡着,一觉到天亮要人叫才醒。
1973年下放林场,住的也是单身宿舍,开始时十多人一个房间,第一次感觉到不方便和不太习惯。但是没多久,随着新的三层楼的单身宿舍建成,小白菜住上了楼房,四人一间,还有多余的空间。有个简易架子可供每个知青放箱包,一张桌子上放着一个知青从家中带来的煤油炉,经常在晚上下面条宵夜,吃得最多的是茅草菇下面条。茅草菇的味道和形状同现在卖的平菇差不多,只是要嫩上许多,鲜上许多。当时的红薯地花生地只要一下雨,随便一扒就会看到零零散散的茅草菇;茶山上就更多,每丛茶树下几乎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经常一采一大脸盆。吃不完就晒干带回城去吃,或者要回城时漫山遍野去寻找。不知道那时为何有如此之多的茅草菇?现在旧地重游,想找到一片茅草菇也难!
1975年参加工作,离家有9公里路,放在现在肯定是坐车上班,有多路车可到达,私家车、电动车、摩托车也可供选择,这么近的地方上班,回家根本不叫回事。可那时算市郊,回家要先坐一路车,晃过七八个站才能到达六路车起点站,六路车一天只发几班,最后一班车是下午5、40分发出,厂里5、30分下班,所以要回家,必须要天天请假,但那是不可能的。同时车费也负担不起,来去得三角钱,当时学徒一个月才18元呢。
厂里那批招了30多个知青,这种远路的女知青有三个,最后厂里在办公楼腾出了一间房让小白菜等三个女职工住。这栋红砖红瓦T字型的二层办公楼房,是厂里的一景,也是厂里的最高机构所在地,楼上楼下全是办公场所,戏称红楼。红楼T字上的一横很长,靠厂里几间有人住,一间是武装部的枪枝存放处,有人值班和保管;一间是几个机关的男职工住,一间就分给了小白菜等三人住。
房子在二楼,上面的木梁清晰可见,四处漏风,特别是冬天,似乎无处不漏风;偶尔房顶漏水,知道了捡漏的意思;冬冷夏热,那时的天比现在冷得多,肚子里少油水则更怕冷。有一年冬天晚上洗脚洗脸的水没有倒,因为要走好长一段路才有水池倒,怕冷就放在那里准备第二天早上去洗漱时再倒,结果早上起来结了几寸厚的冰,用砖头砸了半天也不行,最后打了一瓶开水才算化开。
虽然条件不咋的,但不交房费和水电费,20平的房间里放三张床还绰绰有余,并配有一张桌子和一个靠背椅。后来大家各显神通,又弄了一些木板砖头搭了一个架子,上面放满了木箱和纸箱。照样有人弄了煤油炉来,不过也是下面条而已,小白菜一个工友有个怪习惯,就是早上下的面条不吃,一定要放在中午或者下午吃,说那样才更有味道。小白菜每次看到那种煮了两次的面条就有种猫吐出来的感觉,这样的面条给她钱也不会吃。
住单身宿舍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厂里工会有个图书室,也在那层楼上,每天晚上对外开放,小白菜利用业余管理员的身份,几乎看完了那时能看到的中外名著,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杂志。不去图书室时,除了在宿舍看书外,还有说电影和唱歌活动,
有一工友特喜欢唱歌,所以三人如果有机会凑在一起,(那二人二班倒),就会在一起五音不全的合唱,不过更多时候是听那个工友独自小声的哼哼着唱。如果兴起,还会买来几个菜,喝上一瓶香槟酒或者红酒,一次三人喝完一瓶红酒,酒后高声唱到深夜。说电影就是谁看了一个新电影就说给大家听,从大众电影上看来的也可以说,还流行说电影名。有了单身宿舍的历炼,车间一次非官方说电影名比赛。小白菜荣获冠军。
后来厂里盖起了一栋四层楼高的砖混结构的单身宿舍楼,一层有二十多间,女职工住四楼,一间住四人,每层楼有厕所和洗漱的地方。房间里条件也好多了,宽大舒适,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室内结冰了。楼上是天台,好晒被子和衣物,早晚
在天台上看风景也很爽,天台是全厂的制高点,厂房宿舍一览无余。更重要的是住在那里依旧不用扣一分钱!!!一直到结婚两年后才搬离单身宿舍,很怀念那住过的单身宿舍,更怀念那一起住过的姐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