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2016-01-11 09:52:33)
标签:

青草记

菜模妞妞

旅游

分类: 旅游见闻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福建游杂记(6)泉州两馆一湖

    泉州西湖是一座新兴的人工湖,历史不久却起点高,亭台楼桥,山水一色,是一个悠闲的好去处。西湖对面是
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是我见过的最美最好的地方博物馆。上午爬山爬累了,下午玩两馆一湖是不错的选择。

附1:泉州博物馆简介

     泉州博物馆( Museum of Quanzhou)位于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举办有"泉州历史文化"、"泉州南音,戏曲艺术"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泉州博物馆不仅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而且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
   

    泉州博物馆占地82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泉州博物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它也是泉州最大的综合博物馆。
    泉州历史展览位于博物馆二层,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分"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四个部分,它以泉州历史为主线,从远古时期的深沪古森林遗址说起,囊括了闽越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东方第一大港鼎盛绚丽以及明清时期泉州谱写蔚蓝色的历史篇章。一进入二层展厅大门,题为"在水一方"的前言形象地表明了泉州枕山向海的滨海城市。第一展厅内的沙盘表明了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变迁,以及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从大陆迁徙宝岛,留下的来踪去影。可以看到石狮海域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古菱齿象、四不像等。汉代陶器、两晋纪年墓砖以及五代铸钱陶范等各个时期的珍贵出土文物都名列其中。让你感受到泉州丰厚的历史积淀。

    位于3层的民间收藏展和民间书画展,更是为收藏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藏品的空间。收藏者可以向博物馆申请,将自己的藏品展示出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展示藏品的时间和种类,这也是泉州博物馆在藏品展示上的一个创新,现在已有200余件藏品。4层的临时展厅将不定时接纳书画、摄影、陶瓷等多种类型的展品,届时举办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厅布置中除了展示出土文物外,还有别具一格的场景展示。如丰泽区梁朝"承圣四年"(公元555年)墓,墓葬墓室的半壁及随葬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参观者可以看到墓葬原来的形制,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墓葬文化。很多灯光都采用感应式,只要一有人走过去,陈列柜中的灯会慢慢亮起,不仅节省了电源还让参观者感觉妙趣横生。在"泉南雄风"中,主要突出"台海扬波、两岸一体"的主题,陈列民族英雄郑成功和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有关的文物。另外,还有泉州华侨、历史名人等诸多内容的展览。泉州博物馆是展现泉州这多元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

附2: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座落于泉州市西湖之畔,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
     博物馆二楼为我馆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附3:泉州西湖公园

   泉州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丽翠绿的山色与西湖浮光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交通:泉州市区内乘坐17路、21路、26路、27路、33路、37路、39路公交车到西湖公园下车即可。

   泉州西湖的新生过程,从荒芜污秽变成清新俊秀,也算是一种缘分。记得西湖开工建设前夕,留下的是千古洪荒的景象。一片水洼杂乱无章,长满芦苇和野草,寂静冷漠了无生气,透出凄凉寒意。尽管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城市,却天差地别,犹如一处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转眼间,挖泥筑堤蓄水成湖,精心布局巧妙点缀,一座崭新的西湖公园初具规模地展现在东南沿海的大地上。我再次来到这里恰逢元宵佳节,当时泉州市欢庆节日文娱晚会假此广场举行。虽然是在暮霭弥漫的夜晚,迷迷茫茫的彩灯只能照射出四周朦朦胧胧的轮廓,但是显现了与昔日狼藉沼泽的面目皆非。烟火燃放时,七彩斑斓耀眼星空,倒映在湖面上丛丛鲜花娇艳绚丽,可以感觉得出水明镜般的清澈。
    水景音乐喷泉,将修建在公园西大门东侧湖面上,距离刺桐阁520米,主喷高度100米,是目前福建最高的人造音乐喷泉,外形120米长×12米宽,市民可在西大门上、下广场,以及周边场地进行观赏。届时,浑然一体的喷泉,将如千军万马纵横驰骋,或依次或同时,或从中心向两翼或从两翼往中心,可呈塔形、旗形、山形、扇形喷涌而出
。而激光水幕电影,则是西湖公园水景音乐喷泉的一大亮点,这也是西湖公园推出的全省首例水幕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