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前下放园林场时,分在了茶苗队,学会了茶叶制作和果苗嫁接等技术,后者在种花过程中还经常用到,制茶则是丢到了脑后。清明前讨论去哪里玩时,我曾说过:要是有一个地方能自己采茶就好了,那怕给点钱都行,女儿帮我在网上查了,说没有。没有想到,上周六回家,碰到四妹给母亲带了一些自制的绿茶,我问她在哪里采的茶叶,她说就在郊区,是她的一个亲戚邀她去采蕨菜,发现还能自己采茶叶,她就采了一些回来制作,喝过的人全说好喝,所以赶紧给母亲送了一些来。
听说有这等好事,我立即同她约好,周日早上六点钟就出发前往采茶,路途实际上并不远,只有8、1公里,车子可以直接开到茶山下。那个茶场以前是大队集体的,从山脚下一直开垦种植到山顶,有好几个山坡都是,现在是支书家的,但是没有人管理,山半腰有一条简易路,路上面虽然是一层层的梯田,并有零散的茶叶树,但是几乎全被杂草淹没,特别是蕨菜长得尤其多,每天采蕨菜的扫荡队伍多达几十人。路下面的茶树全部都在,并且自生了很多小苗,没有修剪,长得没有形状。于是有些采蕨菜的人就来到茶园采起了茶叶,开始不收钱,后来是一对看林的夫妻收钱,每人只象征性的收三元钱,就可以采一天。
我原以为荒芜的茶园一定没有多少茶,没想到还比较好采,基本上采的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茶树的品种很杂,起码有三四种,因为嫩叶有红色和绿色之分,老叶有园叶和尖叶之分。采茶时的手法不能掐和捏,要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后折断这样的茶才好喝。几十年前采茶时,听说过一个传说:就是处女采茶时,要将采的茶叶含在嘴里,就是折断处含在嘴里,等到另一把采好时再换下来放进篓子里,这样的茶叶最好喝,最有营养。
我和来子、女儿三人采了二个多小时,共采了三斤一两,看着好大一堆,其实只这一点重,想起下放时一个人一天最少要采十斤茶,而且全是一芽一叶,真不知是如何采的。
下午开始制茶,工艺还都记得,三步曲,杀青、揉捻、干燥。家庭制作绿茶,杀青可以用炒菜的铁锅,但是要洗干净,不能有油,杀青温度要达到200度以上,将茶叶倒入锅中后,要不停的用手翻炒,不然容易炒糊,许多年没有做,我是戴手套操作的。第二步是揉捻,用力要均匀,要朝一个方向揉捻,我习惯顺时针方向揉捻,在揉捻过程中,会有一些粘液揉出,这是正常的,经过充分的揉捻,茶叶入口才香淳可口。第三步是烘干,记得40年前,全是日夜用火来烘干,而四妹说她全是太阳晒干的,并且没有揉捻。当天用火烘干了一锅,剩下的第二天百度说可以晒干,于是偷工减料让太阳代劳了。结果收茶叶时一比较,发现烘干的明显比晒干的香很多,味道也更美。共做了八两茶叶,等到下雨后再去采一次,今年的茶叶就够喝了。
茶叶做好后,立即泡了一杯,扑鼻的清香迅速在空气中迷漫和飘浮,嫩绿的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来,有些调皮的,时起时伏一阵后,终于也安静的沉到了杯底。头道茶有点浑浊,可能和长时间晴天,又没有清洗有关系,但是不要紧,头道茶是要倒掉的。二道茶的水呈迷人的浅绿色,入口很糯,先是一股淡淡的苦味,含在嘴里慢慢品尝,竟有一股甜味在涌出,那感觉真是太奇妙。一天的辛苦换来多日的享受,真是太值了。
附:制作绿茶的基本工艺: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以便达到绿茶的品质特征。
杀青。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揉捻。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绿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所谓冷揉,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
干燥。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