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译林小学高年级英语Storytime教学---蓝天杯教育论文

(2016-02-16 14:38:09)
标签:

教育

摘要: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包含许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故事中蕴涵着一些深邃的哲理,它启迪人的心智,而且往往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快感。译林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把每一个单元的重点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整体的编排,帮助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单词,在文章中练习句型,并进行有效拓展,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由于新教材的改变,使我们老版教材A板块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出现,成为新版教材的story time,在对话的基础上加上旁白,更能体现故事性。教材Story Time版块的教学理念分析故事教学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环境、完美的学习条件以及易于接受的英语输入(Brewster,2005)。对于小学阶段而言,故事板块教学是每个单元的重中之重,是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好材料,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重要途径。进入高年级,故事的篇幅变得较长,容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讲究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扎实故事教学。那么,怎样能达到目的呢?这就要求我们明确故事教学板块的任务:基于“任务型教学”的一般要求,以阅读语篇为基本形式,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英语语篇阅读技巧的同时,“使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新课标要求我们故事板块教学应整体呈现,突出故事板块在单元教学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才能轻松,扎实地进行对话教学,又不会越位呢?我下面就从处理故事的步骤及其主要任务展开自己的想法:

一、故事前——巧妙导入,激活语言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导入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一环节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得失。怎样使小学英语课的导入得以成功呢?

首先,不管你采用哪种导入方法(谈话导入法、歌曲导入法……),你的目的一定是面对所有学生,是对所有学生的一个聚焦,他们的热情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与以往经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对某个学生。比如在一次听课中六上 Unit8 It was there A板块教学时,老师使用对话导入,先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发给一张卡片,发完之后对此同学发问,Is it in my hand? 学生回答No,再由老师引入It was there moment ago 整个过程都是与这一位同学发生的,所以这里的聚焦的对象出现问题,不是对每个同学的聚焦,而是那位得到奖励的学生的聚焦,这里的Is it in my hand?完全可以问全班的同学,让所以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信息,而不是像这样一个一个去让他们知道It was there moment ago的意义。

其次,在所有对话前的准备,都要做到不能越位,都要适度,只需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在6A Unit3 It was there A板块前言的处理时就必须适度,可以适当地做一下修改,不一定要将所有信息都告知学生,可以让学生有个预测,比如一位老师在展示本课挂图时,问一句:Is it Open Day? 学生的答案是No。这是根据图来预测的,还有对文本的预测,比如一位老师在上这课是并没有提到looking for——寻找什么, 因为若是提到的话就可能越位了,同学们会知道是照相机,也会有同学想到胶卷,降低了难度,学生就失去学习对话的兴趣了。

二、对话中——深层理解,培养阅读策略

这一环节是A板块的核心,是语言的输入阶段,包括听和读。由于语篇较长,设计阅读时要充分体现A板块的Listen, read and say/Read and say中的read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进行,首先整体感知语篇,再分段理解,降低难度,最后整体把握语篇。整个过程中要做到词不离段,段不离篇,篇段结合,让学生深层理解语篇。

本阶段的设计活动应以培养学生阅读策略为目标,理解语篇大意,把握语篇结构,捕捉具体信息……例如在教学6A Unit3 It was there A板块语篇时,指导学生深层理解语篇,并掌握语篇阅读技巧:

首先老师播放了配套动画,利用视听结合,问题引出,引发整体感知。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扫除了主要语言障碍。然后再让他们回答关于文本主要信息的问题。针对这课的教学,将语篇分成三个部分(背景前言和对话两段),并设计了三个相关问题。

Q1:What are Su Hai and Su Yang doing?

Q2: Wherethe camera now? Where was it moment ago?

Q3: Wherere the films now? Where were they just now

这三个问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其启发和引导下,对所学语篇有了整体的感知和理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篇的推进及深化理解,设置了前言的捕捉信息设问:Is it Open Day? 及匹配细节信息的填写表格,表格出自教师用书第25页。

最后,对文本进行综合阅读,学生先听录音模仿跟读,旨在让学生熟悉所学课文,同事培养学生用纯正语音、语调和语速朗读的习惯,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接着分角色朗读,旨在让学生理解每个人物的语言,为拓展表演做好铺垫,再让学生齐读,旨在让学生自测自己能否独立朗读对话文本。

三、对话后——真实运用语篇,发展语言技能

    这一环节相当于一节课的内化与拓展阶段,是一种创造性改变文本的活动。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记忆能力;它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语言的输出阶段,包括说和写。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多数教师只设计说,很少写。在这“说”上也存在着误区,大多数采取复述,比如采用story time 把对话大意说出来,这往往不能体现对话的意境,对话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而故事只是一个人的告诉。如何“说”出对话?这也是我想和大家共同学习的地方。

针对6A Unit3 It was there A板块的外延,我们可以采用自编对话,给予学生相关词汇与句型,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编写对话,然后将自己编写的对话进行表演,让文本走向生活。既可以练到说也可以练到写。以此进一步拓展对话,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是我们高年级的重点和难点,要想扎实地掌握对话内容,这与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与教师对整个对话的准确把握分不开的,与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实践,勇于创新,实施高效的对话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著名小学英语特级教师点评资料(内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