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先生《书迷打砂锅》与斋堂话分布

分类: 杂谈随笔 |
昨天下午打车,恰好司机在听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书迷打砂锅》。这是一个传统相声,以前听过很多次,但并未留意;可能是因为近来一直琢磨一些关于京西方言的话题吧,所以留意了一下。
相声虽然不完全是真的,但还是来源于生活。其中,刘先生提到,过去北京卖砂锅的大多是斋堂人。这话也对也不对,北京周边的主要砂锅产地在门头沟安家滩村,在元代属于斋堂乡,到了明代则属于王平口巡检司,现在则属于王平镇,并不属于斋堂。安家滩的砂锅很有名,过去北京的砂锅,大部分都是当地生产。可能是当地砂锅在元代就已经很有名了,所以一直到民国时,当地人卖砂锅时仍称为“斋堂造”,所以刘先生相声里所说的还是有根据的。
不过,刘先生在段子里,涉及卖砂锅的时候用的倒口,大体上还是相声中常见的河北南部和山东一带方言,这就和斋堂话差别很大了。正好在网上,找到网友用斋堂话唱这首说唱《我的滑板鞋》,挺有意思,我不是斋堂人,也不是学语言的,对斋堂话虽然听过,但把握不住特征,这首说唱应该大体上是对的吧。刘先生大概也并未仔细去了解斋堂话。
不过呢,至少现在,安家滩人说话并不说斋堂话,而是和王平镇其他地方一样,口音和北京市区差别不大,大致可以算是说北京话的。估计,在刘先生生活的年代,应该也不会有很大的区别。真正说斋堂话的边界,大致要东到雁翅镇青白口一带,南到大寒岭,西道清水镇。更早的时候,王平一带是什么口音,就搞不清楚了。关于斋堂话的渊源,说法很多,理不出头绪,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就先不说了。不过,搞清斋堂话的渊源,或许对了解金元明时期的北京话究竟是什么样,是会有所帮助的。
前一篇:京西古道系列8:苛戒古道与娼妓桥
后一篇:京西古道系列9:过山总路王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