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美丽乡村寿山兴河村游览散记

标签:
文化杂谈旅游 |
广水美丽乡村寿山兴河村游览散记
前不久,有机会游览广水市美丽乡村:陈巷镇寿山脚下的兴河村。虽来去匆匆,在村里村外转了不到两小时,感觉大开眼界,收获不少。
我的老家在离兴河村大约8里路的吴氏祠村,虽说靠近,却极少前往,仅十几年前去寿山登山时路过一回。当时的感觉是村路曲折难行,村落萧条冷清,房屋老旧简陋。
不过对寿山的印象颇深。寿山是广水市西部家喻户晓的名山,小时听到相关传说可是不少。
寿山又名“昼山”。说是当年秦始皇赶山填海重整乾坤,赶寿山行至此地,寿山不走了。秦始皇大怒,用神鞭在寿山上猛抽,寿山依旧巍然不动,始皇无奈,随口说:真乃“昼山”。寿山上沟壑密布,传说就是当年被抽打的鞭痕。
寿山是“孤山”。陈巷周边是丘陵地貌,只有坡,没有山。而西边10华里的寿山却突兀拔地而起,山不大也不高,却颇有气势。远望,形如卧虎,气象不凡。顶峰上据险建有山寨,是当年周边老百姓“跑反”(躲土匪、躲溃兵、躲日本人)的唯一去处。
寿山植被厚密,荆棘茂盛,缺柴年代,这里又是陈巷一带农民的“柴伙场”。那些年月,上山下山路上,挑担砍柴的农民络绎不绝。
关于李白和寿山的关联,有文字记载。李白著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中说自己“自峨眉而来……遁乎此山”,并对寿山风光情有独钟赞赏有加。
寿山与李白在安陆做上门女婿时居住的白兆山仅一河之隔,喜爱游山的李白常过河来寿山。据传,李白在白兆山隐居10年中,至少有3年住在寿山。今又考证,李白名篇《静夜思》即是在寿山隐遁时吟就。小小寿山,竟与这位千古诗仙有此交集,是寿山之幸,也是周边百姓之福。
值此新农村建设振兴之际,寿山周边乡村纷纷打出“李白”牌,提升人气,扩大影响,实现美村富民之梦想。兴河村应该是先行做得最成功的典范。
走进兴河村,一种新农村气象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通村道路,与十几年前的山路崎岖印象迥然不同。眼前的山道相对宽阔,随地势起伏向前。水泥路面,高杆路灯,花格护栏,一应俱全。看得出来,建设者是在尽量取直避弯,力求将路基拉成直线或大弯,便于通达畅行,视野气派美观,效果相当不错。
村委会周边,大多是新建的飞檐翘角仿古房屋,与诗仙李白相匹配,显得古色古香,很有特点。李白故里、李白酒楼、诗仙客栈等,一样也不少。
颇有气势的村中心新时代广场,圆形建筑,全部用方砖铺地,周围是大圆形台阶,估摸能容纳千余人集会。广场建有仿古大戏台,灰瓦翘角,四周廊柱,雄伟壮观,既是舞台,也是讲台,还是主席台,开会、演出、集会,一台多用。
中心广场外围,是精心布局的绿化带,树木掩映,花坛相间,鲜花怒放,美不胜收。与中心广场相距百米,一汪水面,曰桃花湖,水面清澈,波光潋滟,与四周花木相映生辉,又是一番胜景。
沿桃花湖侧坡上山,大约两百米左右,即是漫山遍野的桃李果园。正是收获季节,桃子半红压枝,李果晶莹透亮,沉甸甸的果枝在山风中摇曳,一幅醉人的果园丰收景象。
我们是慕名而来,在累累硕果的桃园漫步徜徉,欣赏田园风光,享受红果飘香,摄影、录相、还拍了“抖音”。顺便采摘了不少桃子,找到桃园主人称重付款,然后分装,一人一包,驱车回返,满载而归。
一个偏僻小山村,没几年功夫,就建设得如此兴盛和美丽,真不简单。回家路上,一行人发自肺腑赞不绝口。
来之前曾看过一些关于兴河村的新闻报道。作为乡村振兴典范,我觉得兴河村有两条发展经验值得称道。
有一个谋事创业团结战斗的村支部。支部一班人齐心努力以诚感人,动员早年外出经营成功的能人魏以金回乡创业,并聘任他为荣誉村支书。魏以金在外创办了三丰集团,成为地方闻名的企业家。看到山村落后,魏以金也有志愿回乡带领乡亲共同奋斗,改变面貌,帮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据悉,自2013年以来,三丰集团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投资兴河村办企业、搞建设达数千万元,从而打造兴河成为今天美丽乡村新样板。
着力兴办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兴河全村大面积山场得到开发,打造3000多亩特色果园基地。引进国内最优良桃树、李树品种,采用先进栽培和管理技术,从外地聘请高级园艺师,培训村民种植良种桃李树技术。特色桃园、特色李园既可观花,又可摘果,生态旅游,果品畅销,“游商”双收,成为兴河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与此同时,兴河村还开发有蔬菜基地、养鱼水面、民宿餐饮、生态观光等特色经营,渐成规模。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的腰包也逐渐丰满起来。
有些长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期盼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山村人气很旺。丰收季节,村子里车水马龙,本地人、旅游客、果品经销商来来往往,热闹如市集。我记忆中的那种萧条冷清状况再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