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2021-12-05 10:28:25)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记事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日前,应本市史志办主任胡启华先生之邀,我们去了一趟位于湖北省广水市西南部的平林市老街。
出行的路上,胡主任告诉我,平林老街颇有些历史文化根基,很值得去看看,尤其是老街上的府河古渡口,看了后真用得上两个字来形容:震撼!
胡主任所言,我半信半疑。平林我倒是去过几次,但老街确没去过,也没见到古渡口,对此基本上没什么印象和感受。
汽车进入“三一六”国道旁的平林新街,向西拐过一段横过铁路的地下通道,即到达平林老街的范围。我们将车停放在背街的一小块空地上,准备徒步去老街上走一走。
平林老街紧挨着府河,呈南北走向,整条街大约有三四百米长。我们从街北头开始进入,边走边看。

刻字的墙砖
北边的街头,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破败景象。一段段裸露的残墙,大都是老青砖砌成,其中也有红砖间杂的断壁,一看就知道是后来的维修补砌。
我们在进入老街的路旁发现一面较完整的青砖老墙,糯米灰浆斗砌,马式墙头,估摸很有些年头,起码在百年以上。让人称奇的是,墙中间大约有四五个平米大小的每块墙砖上,都阳刻着“平林市”三个字,虽经岁月长久风化,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见。
当时建房人们为何要在墙砖上留字?解释不清,或许是故乡情结吧。字迹分明显示出一种信息:“平林市”的名称古已有之,而且全称为“平林市”,不是我们现简称的“平林”。
还有意外欣喜。
我们拿着手机拍照墙上的字迹,路边看热闹的一位老人说,北边河坡有一堆拆老屋倾倒的废砖石块垃圾,里面有不少的老砖块上刻有字。我们马上奔去找到这堆石块。胡主任兴奋不已,躬下身子用手在垃圾堆里扒弄寻找,终于又找到五块刻有字迹的残破老砖块。经用水冲洗,辨认出一段可以成句的字样:平林市、中北、四官殿。这些断续的字迹都表示什么意思?“四官殿”又在哪?
我们饶有兴致的猜测:“四官殿”顾名思义,当是一座祠堂或者庙宇殿堂,应该属当地较有名望四位官员联建的祠堂,或者后人为纪念曾经出生在在这里的四位高官而建的殿堂等。“四官殿”的位置显然在平林市老街的北头。
至于这四位是什么职位的官员?姓氏名谁?出在什么朝代?均查无记载,除墙砖上的字迹外,有关“四官殿”的所有一切都荡然无存。不过,通过这些遗存信息,给老街后人留下一份自信、自豪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老房与老人
我们沿着老街北头继续向里走。
老街道大约有四五米宽,感觉逼窄狭长。右侧的房屋紧靠河岸,进深一般较浅,估计不到10米,但家家都有向西开的窗口。居高临下观看府河边的天光水景,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致。与今日之江景房湖景房相比,基本没啥区别。看来临水而居,凭栏远眺,古人今人的意趣享受追求大致差不多。
左边的房屋进深长,大都有30米以上,几进的小院落。整条街道老旧房屋居多,也间杂着少量新建或维修后的房屋。老房大多建有木质小阁楼,上下两层,筒瓦马头墙,颇有几分古旧气派,可以想见老街昔日的兴盛。可惜除少数几家保存完整、保护较好外,多数年久失修,破败尽显,不免让人叹息。
广水市原市委书记向经涛的老家就在这条街道的左侧中间,三进三厅,也属木质老旧房屋,他家及相邻的几家老旧房都相对保存完好。胡主任特地引导我们进到屋里看了看,亲身体验感受一番。老房室内虽稍显低矮局促,但布局合理,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各房间来往方便,又自有独立空间,很适合旧时大家庭多子女共同生活,济济一堂,其乐融融。
隔壁的宋姓房主人也热心的陪着看,他告诉我们:我家的房子结构与向书记家一样,在这里住久了,对老房子有感情,别人几次劝我们改建或搬家,我都舍不得拆掉老房子,也不愿搬家到外地居住。
老街上的住户不多,大都是老年人。老人们显得很悠闲自在,我们就见到几处老人在街中间摆桌下棋或聊天。老街人热情好客,与外来人搭上话就很兴奋,聊得舍不得让你走。胡主任无意间走进一家徐姓老人家,老人已届85岁高龄,曾在附近农村小学当过校长,聊起平林的人文轶事,老人滔滔不绝,竟陪送我们出门几十米远还在讲,直到我们反复告辞,他才依依不舍的转回家。

无言的古渡
平林老街昔日的繁荣兴旺,当与府河古渡口古码头息息相关。
平林老街的古渡口大概有三处,北街、南街、中街各有一处。据说南边有一处古码头遗址,但没什么遗存,就只市文物部门立了一块保护石牌。我这次就去了南街的一处古渡口,其余几处的结构样式应该差不多。
所谓古渡口,就是在紧靠河岸的街道,开辟了一条宽约一米五左右的巷道,直达河岸,然后顺着岸坡,用大石条砌成S形、大约90度的陡峭台阶,延深至河床滩涂。根据季节气候水涨水落,水位高低,船行至此,任何时候都有相应的石条台阶上下,方便客人上船下船或上货卸货。
时间久远,用“千百年”的概念来叙说平林古渡的沧桑变迁应该不算夸张。河水浸泡,人踩脚踏,岁月风化,现遗存的条石台阶都成了凹槽形,过道两边的石条墙基也如横向沟壑般凹凸不平。脚踏在古老渡口凹槽形台阶上,行走在狭长高深的古渡口过道中,一种强烈的商贸气息扑面而来,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那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商贾云集,上上下下的热闹场面。
航运给平林老街带来的变化至今还随处可见。像铺街建墙基用的红色长条石,用量极大,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到,且都是大块头,结实稳固,显然是“舶来品”。因为平林周围并不出产这种石头,在古时陆路交通落后的条件下,如无航运的便利,根本无法将这种大块石条搬来建房铺路砌墙。
据记载:古代因陆路交通不够发达,所以全长385公里的府河航运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过去的府河,水面宽阔,波光潋滟,是德安府至江汉一带的交通运输枢纽,常年舟楫连津,白帆鼓张,不但德安府一带依赖府河航运,北至河南,南到江夏,西至襄郧,东至大别山区,各地商贾流通,均依赖府河船运。
平林作为府河边的集市,更得益于府河航运的便利,始成为繁华重镇,常年停靠在府河边及平林码头的各类船舶达百余只(据《应山县志》)。上世纪50年代,由于府河上游相继建成多座水库,致府河水位大幅下降,加之公路铁路现代运输方式的兴起,府河航运才渐趋衰落。
陆路运输取代内河水路航运,这是时代的进步。因水路而兴的平林老街至此衰落,自然也是必然趋向。

地灵育人杰
平林老街的文化底蕴也值得一说。
航运经济的发展,让平林老街人总能得社会风气之先,思想、视野、眼界种种都有相应的变化,自古都比周边乡村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干事做大事的人居多。老街人知书答礼、讲究孝道、蔚成风气,在徐姓老人家,我们就看到墙上挂着多块制作十分精美的寿牌寿匾,是他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特地敬献的,我们几人都羡慕不已,夸赞老人有福气。老街人更重视教育,读书空气浓厚,孩子们读书成才的比比皆是。
大诗人李白也在这里留下足迹。平林老街以南三里地左右,有一处叫“车盖亭”的地方,府河岸边,处安陆白兆山与广水寿山两地中间。据传李白在白兆山居住的十年,经常到寿山游览,而“车盖亭”就是李白往来两山的必经之地,且是歇脚纳凉之处,所以当地人又称“车盖亭”为“凉伞石”。“车盖亭”现为府河岸边的一景。
那天因天色将晚,未亲去“车盖亭”实地看看,甚是遗憾。但我在老街河景房的阳台上向南眺望过,西边的白兆山、东边的寿山,一眼望去,“两山”可以尽收眼底。
“车盖亭”紧挨平林市,“两山”与之相距也很近,且又是繁华的水码头,这么多年,李白自然也会到平林市走走。李白与平林实有交集,李白的文气对平林老街人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述这些说法是否真实确切,谁也不能肯定,但也无法否定。因为从古到今,小小的平林老街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却是不争的事实。
残破墙砖上显示的“四官殿”,肯定有来历,而且来头不会小,只是今人不知道而已。“四官殿”从侧面印证古时的平林老街上人才辈出,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平林老街上现代所出现的人才在本市则知名度甚高,仅厅级以上官员就有一群,如向氏兄弟,徐氏兄弟等,甚至还有省部级干部。这么多声名显赫的人物竟源自同一条小小的老街,不能不让人惊奇。
这些人才的孕育与成长,不可能离开地方人文土壤的滋润与熏陶。
平林老街真是名符其实的地灵人杰啊!看完平林老街,我不禁在心里暗暗感叹。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平林市老街见闻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