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历史大剧《跨过鸭绿江》前7集印象

标签:
娱乐杂谈 |
抗美援朝历史大剧《跨过鸭绿江》前7集印象
从12月27日起,央视一套开始播出抗美援朝历史大剧《跨过鸭绿江》,到跨年之际已播出7集。断断续续看了已播出的剧集,颇有些感慨。
相比同类题材影视作品,《跨过鸭绿江》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色。
全方位展示了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尤其是中、美、苏、朝,包括台湾国民党等,各方高层决策鲜为人知的种种内情。这方面当称是浓墨重彩,交待得详实清晰,在以前的影视剧中还是不多见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毛泽东》、《毛岸英》、《彭德怀元帅》等大剧中也有表现,但多是从某一个侧面,某种大背景的角度来展示,如《跨过鸭绿江》一般全面、完整、细致、真实再现,尚属首次。
志愿军首次出动了多少人马?各部队组织架构如何?又是怎么跨过鸭绿江的?此前总感觉朦朦胧胧,一知半解。《跨过鸭绿江》将其中事件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剧中第四集设计了一场戏,彭总第一次到东北边防军(志愿军在国内集结时称谓)部队,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发首先给彭总介绍司令部组成人员:副司令洪学智、韩先楚,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接着各部队主官自报家门: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刘兴元;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极其狂妄、傲慢、自负,剧中将其性格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麦克阿瑟居然可以不经美国政府允许,私下闪电访问台湾,并达成美台军事合作战略意向。麦克阿瑟不相信新中国会出兵朝鲜,更不相信志愿军会有能力打败美军,终日陶醉在美军强大不可战胜的神话中,断定将会在朝鲜长驱直入,并不断放出大话狂言。为求速胜,他指挥美军孤军冒进,甚至旁若无人的空投小股军队至朝鲜北部山区。志愿军入朝首次战役大胜,有多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麦克阿瑟的轻狂,孤军深入,给志愿军创造了歼敌可乘之机。否则,志愿军可能要承受更大的牺牲。这是历史事实,《跨过鸭绿江》表现得客观真实,令人信服。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堪称是史诗性宏篇巨制,有着历史教科书般的说服力。
从前几集看,电视剧对彭总形象的刻划也相当成功,至少超过此前的同题材影视剧。看以前的影视作品,彭总的形象就是脾气暴躁,动辄暴跳如雷,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作为一代伟人,彭德怀将军确有着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也是血肉之躯,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包括儿女柔情,更有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热爱。《跨过鸭绿江》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追求。电视剧前几集有几处细节,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领军奔赴朝鲜前夕,在北京短时准备的万忙之际,彭总还不忘对几个孩子送点礼物。当孩子们拿着礼物,欢呼雀跃时,彭总深情的望着这群孩子,神态若有所思,面容渐趋沉重。此处无声胜有声:出兵朝鲜,保家卫国,不正是要保护新中国下一代健康成长吗?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责任和担子更重大更艰巨也更光荣?
在志愿军大部队出发之前,彭总轻车简从,冒着生命危险,率先跨过了鸭绿江。临上车时,彭总看到部队营房大门上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不由自主的定神凝望,面容庄重而肃穆。夜色中,吉普车行至鸭绿江中段,彭总一行走下小车,向着夜幕笼罩下的祖国一方,慢慢举手敬礼。这两处细节的渲染,意味深长,引人遐想,有效烘托了人物形象,有力刻划了彭总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此情此景,动人心弦,感慨万千,实属不可多得的妙笔。
《跨过鸭绿江》还在播出之中,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期待有更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发现和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