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健康 |
漫谈:当我们散步时该干点什么
读到村上春树先生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即想到上面这个题目。
村上先生是长跑爱好者,每天10公里,坚持了30年;我则是个散步爱好者,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到目前为止,走了将近十五年,除患病体力不支或住医院外,基本上没间断过。
村上先生的长跑运动体力消耗大,一般人尤其是老年人很难身体力行。散步运动简单方便,随时随地进行,老少皆宜,谁都能做到,是不折不扣的大众化运动。据说,世界卫生组织早在90年代就指出: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健身运动。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更极力推荐中老年人参加步行运动。
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空前高涨,散步运动已成为神州大地一道耀眼的风景。一到傍晚,人们纷纷从家门出来,公园步道、学校操场、水岸河边、街道两旁等,到处都是绵延不断的散步大军,中老年人确实居多,但年轻面孔也不少。
我的散步时间并不局限于傍晚,而更多是在午后,人们尚在休息的时间。我喜欢清静,不习惯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散步,我发现有这种想法的还大有人在,因为在广场公园经常会碰到独来独往的步行健身者。
散步于健康到底有多大好处?我的体验不算深刻,没足够底气发表议论。村上先生说他坚持跑步是为了保持体力精力充沛,以便于创作小说。他的实际感受也只是:身体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我的感受则更多的倾向于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心理寄托。正如一个人在家里呆久了、坐长了、寂寞了,需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动活动一下筋骨,看看外面热闹的市井人群一样。
自然,散步之后的感觉是良好的,对身体健康应该是有益的。不过,我也见过不少不怎么爱散步的老年人,也能长期保持身体健康。而有些热衷于散步,保健意识极强的人,却身患重病,甚至英年早逝。似乎说不清道不明,心底总有那么一种“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意识。
无论散步是半小时或一小时,总归要费些时间。而这段时间怎么度过,不至于枯燥无味,不至于身心疲惫,还需要找些合适的方式方法。我曾试着选择了三种方式。
一是约伴散步。有两个或三个同伴一起散步,说说笑笑,讲些奇闻轶事,传递些相互感兴趣的信息,时间会过得很快,特别是散步不感觉到疲乏。但约伴也有不便之处,就是散步时间难以统一,每个人都有事务缠身,有人上午有空,有人下午有空,有人晚上有空,约到一起出行是件很费神的事。只能靠碰,能碰到一起最好,碰不到就自行。
二是背诗词分散精力。我曾经熟读过四五十首古诗词,散步时便试着逐一背诵,以集中注意力,赶走身体疲乏。但背诗词也有问题,老是背诵这些诗词,难免会有生厌与枯燥感觉。偶尔一次尚可,天天如是不合适。
三是散步听书。我在网上下载了数百集《百家讲坛》,还有评书、小说播讲等。散步时带上播放器,用耳机边走边听。事实证明,这一方式最好,常听常新,经久不厌,不仅有效排谴了疲劳,而且增长了不少的历史知识。我先后听了王立群的《汉代风云人物》、《读〈史记〉》等,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等,孟宪实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等,蒙曼的《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等等。
在央视所有的演讲教授中,我以为孟宪实先生讲得最好,史实准确,声情并茂,每听一讲就是一次很好的精神享受。散步健身,享受听书,增长知识,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