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我爱我的家乡文化 |
劳模邮递员怎样为一封给烈士的信件找到“家”?
在市政府大院散步,正好碰见邮递员沈宝栋在门卫室清捡信件。
沈宝栋是省、市两级的老劳模,我很早在市电视台工作时,就多次与他打过交道。老沈现已五十大几了,还依然工作在邮递第一线,实在难能可贵。
我问老沈,当了这么多年的劳动模范,最值得高兴的事是什么?
老沈说:“高兴的事多啦!今年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为一封写给烈士的信件找到家”。
“那你将这件事给我分享一下好吗?”我听了精神为之一振。
“现在没有时间,看这样行不行,我加你微信,回去后将有关资料给你发去。”老沈说。
下面所记录的就是根据老沈发给我的微信材料所做的综合整理。
2019年2月22日,沈宝栋分捡到一封特殊的信件。
收信人:姚远道烈士。收信地址:湖北省应山县五区二合庄。寄件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信封上注明:“该烈士(28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山东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老家。”
沈宝栋一看收件地址就犯了难:应山县是广水市的前称,这个很清楚。但五区、二合庄从未听说过。五区猜测可能是解放前的地名,而二合庄压根就不存在,因我们这里城乡地名从来没有称“庄”的说法。
按行业老规矩,像这样收件地址不明的信件,一般处理办法就是退回,或者放在分捡室“待处”,什么时候有线索什么时候送件。
这封信绝不能按老规矩办理。沈宝栋一看到“烈士”字样就油然升起一种高度责任感,再怎么为难也得想办法尽早尽快找到“烈士”的“家”。
沈宝栋立即着手开始寻找。他采取了三个办法:
一是给邮政分公司领导汇报,请求全公司动员帮助寻找。
二是通过亲戚、好友、同事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广泛发送信息,征询收信地址的知情人。据老沈说,本市至少有上万人收到这一信息。先后有50多人提供了可能的地名线索。
三是老沈自己通过邮政上下的网络,在全市寻找姚姓聚居区及其族人。
与此同时,市邮政分公司组成寻找专班,分成5个组,每组两人一台车,帮助走访找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核实,包括查阅档案局、史志办的相关资料,“五区、二合庄”均没有找到存在的合理证据。也许是山东菏泽市方面将当地地名与烈士家乡地名搞混淆了。
寻找收信地名线索无望,剩下的就只有调查姚姓聚居区族人了。沈宝栋及专班将重点放在走访姚姓聚居区的80岁以上老人和已退休的村支书身上。
经过疏理,筛选出了本市五个可能性较大的姚姓聚居区,即东部的李店、十里、武胜关,南部的陈巷,西部的平林等乡镇。
依旧是通过姚姓族人微信群和朋友圈征求线索,对重点姚姓族人则驱车登门走访。
5个乡镇,人海茫茫。一次次的考证失败,同时也一次次缩小了考证范围。
3月18日,沈宝栋和专班第三次来到姚姓聚居区的武胜关镇,终于有了收获。官屋湾村的退休村支书姚闻斌取出家里保存完好的《姚氏宗谱》。当翻到第279页时,倒数第二排注有“姚远道”字样时,一下子让众人兴奋不已。再一看后面的出生年月日:1919年7月20日巳时,刚好和信件上标注的28岁牺牲信息对得上,周围一圈人都按捺不住狂跳的心,欢呼了起来。
宗谱上有名字,却无后人。要证实此“姚远道”与山东荷泽的烈士“姚远道”为同一人,还得要有知情人证实才有说服力。宗谱上记载的其弟姚远贞便成为寻找的关键人。
又经过几天的走访,寻其弟姚远贞的工作依然没有进展。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姚远道牺牲时28岁,距现在已有72年,正好100岁。其弟至少也在95岁上下,而今多半也已作古。烈士证人的寻找陷入了困境,沈宝栋和专班同人顿时焦躁不安起来。
3月25日的中午12时许,一个电话让沈宝栋兴奋不已。一名自称烈士侄子姚亮喜的人打来电话,告知他听母亲说起过有位叫姚远道的大伯,而另一位二伯姚远贞的名字也与宗谱信息符合。他说:大伯17岁就外出当兵,至今杳无音讯,家里一直在寻找。
为了验证信息的真伪,沈宝栋等人来到家住武胜关姚庙村五组的姚亮喜最小的弟弟姚文杰家。姚文杰是村主任,正是他在乡镇干部工作群看到寻找烈士姚远道后人信息后,转发给哥哥姚亮喜的。他说“哥哥比我大10岁,听他说起过姚远道这个名字”。通过姚文杰,沈宝栋等人又找到今年58岁的姚亮喜。姚亮喜说:母亲胡功清3年前去世的时候,还拉着他的手说:一定要想法寻到大伯的音讯,不管是死是活都要继续找。
至此真相大白,距邮政公司收到这封信的时间,仅过去了42天。
烈士侄儿姚亮喜、邮递员沈宝栋等人后来还专程赴山东菏泽市,祭扫了姚远道烈士安息之地“张和庄烈士陵园”。姚亮喜还从陵园里刨了三捧黄土装在一个牛皮信封里,一路上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到烈士老家村里,以作永远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