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口旧海关江汉关博物馆里的遐思

标签:
杂谈文化 |
国庆期间陪老伴在武汉协和医院看病的几天,我趁着候诊的时机,“偷闲”赶到汉口旧海关大楼江汉关博物馆看了一遍,感慨良多。
江汉关大楼座落在汉口市中心的长江边,欧式建筑,高大气派,大楼顶部的钟楼,建成时是全武汉市最高建筑。大楼虽历经百年,仍雄伟坚固,气势犹存。或步行或乘车,曾经无数次经过江汉关大楼下,眼望着环绕四周台阶上几十根又粗又高的廊柱,油然生出一种神秘之感。江汉关多年是封闭管理的,普通人很难进去一睹其“真容”。近年听说江汉关大楼已设立了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所有游人开放。几次想去都没去成,这天终于如愿以偿。
江汉关博物馆在原关楼的四层楼原址上布置了一个“江汉朝宗”的主题展览,用照片、图画、表格、电光场景复原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了武汉市自清末开埠设关后工业、商贸、城市发展崛起的历史。二楼则原貌展示了当年汉口海关报关大厅的工作场景,欧式家具、门窗,老式算盘、台灯、机械式打字机等一应俱全,尤其是与真人同样大小的铜雕人像报关员、业务员等,或坐或站或倚靠在柜台边,真实再现了当年海关报关的繁忙景象。三楼更高度还原了汉口海关各官员办公室的实景,如税务司办公室、江务课办公室、秘书科办公室等,同样是与真人比例一致的海关官员铜雕人像,原始家具和各种用品,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汉口江汉关设海关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武汉市的近代史,更浓缩了整个中国屈辱的近代历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腐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香港被割让,中国部分沿海城市场大门被打开。1856年至1860年,英、法、美、俄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再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进一步赔款割地,并增加长江沿线城市开放市场。次年,汉口即被迫履约开埠,向外国开放。1862年,江汉关设立。上个世纪初,现今江汉关大楼建成,听说耗资高达海关年税收的半数还多。
江汉关自设立的第一天起,即由外国人担任税务司(关长),英国人狄妥玛担任第一任税务司,以后多任税务司均为外国人担任。而其时的国家海关(关长)总税务司同样许多年为外国人赫德所把持。
就我的理解,一个国家的海关,当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海关通过关税的收取与减免手段,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与收支平衡,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公平合理。国家各级海关都由外国人当家作主,就犹如国家主权让外国人来掌控,自己家的“钱袋子”让别人来管理一样荒唐可笑。也只有腐败无能、国力式微的清末政府方能承受此等国之奇耻大辱。
当年英帝国用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的就是掠夺中国资源,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品。“胜者为王”,岂能与你讲什么公平交易?岂能允许中国人自己守护国门?让英国人来给你执掌关门,之后英国人想向你索取什么,就恰如自家取物一样自由方便!“落后就要挨打受欺”,真是国际交往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真理。
江汉关博物馆的展览中,有一张“华洋关员月薪对照表”颇为引人关注。我看了一下,洋人税务司及以下洋人关员,那真是不折不扣的高薪阶层。洋人税务司的月薪高达4000两白银,而洋人帮办月薪也都在400至800两白银之间。按现在的人民币计算,清末一两白银大约相当现今人民币200元左右。洋人税务司的月薪应该在80万元以上,年薪则在千万以上。而华人关员月薪却低得多,同样的职位与级别,月薪要低到150至200两白银。当年能进到海关工作绝对是中国人的精英。中国精英尚且如此受歧视,一般老百姓的生存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那个列强横行中国的年代,洋人就是“太上皇”,中国人则是下等公民,受欺受辱是必然命运。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所记述的即是普通中国人受尽外国人凌辱的真实写照。
经过几代人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扬眉吐气站起来,到今天富起来强起来,中国人受欺受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抚今追昔,让人感慨万千。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不能忘记先辈们所受的苦难,进一步紧密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更加美好的前途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