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拆文物为何在地方上屡见不鲜?

(2016-08-31 14:33:00)
标签:

杂谈

文化

强拆文物为何在地方上屡见不鲜?

近日,媒体相继曝光了几起文物遭强拆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今年6月,哈尔滨刘亚楼旧居、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团旧址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遭拆除,造成文物遭严重破坏。日前,哈尔滨市纪委严肃查处该事件,包括哈尔滨双城区区长毛臣、副区长高丽馨、副区长刘志成等11人被追责。
今年6月,当地连续降雨导致湖北省“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旧址中的“国共合作谈判旧址”建筑本体受损,部分屋面坍塌。七里坪镇政府遂组织施工单位将旧址全部拆除,仅保留部分建筑构件,并在旧址原址违法新建“七里坪镇便民服务中心”。湖北省“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是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这些年地方上遭强拆的文物古迹多了去了。被曝光的仅为极少数,且都是文物级别高、社会影响大的保护单位。刘亚楼是开国上将,平津、辽沈两大战役的重要指挥员,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名气大,旧居遭强拆,自然引人关注。湖北省红安七里坪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那些省以下地、市级文物或古迹,多数是说拆就拆了,既少有人关注,更不会被追责。本市在十几年前,为了城市街道建设,就拆除了一处居闹市中心的地级文物保护建筑:国、共、美三方军事调处谈判旧址。当时,除了市博物馆的一位专家奔走呼吁了一阵外,基本上是风平浪静,几天间所有建筑构件即清除得干干净净。至今日,毫无遗迹可循。
就以往的情形看,地方上拆除一处文物古迹真的比较简单和容易。第一,虽说有个《国家文物保护法》,但相比其它法规而言,“文物保护法”可能是“执行弹性最大、最缺乏约束力”的一部法律了。“没当回事”可能是地方上的普遍现象。第二,地方文物古迹一旦被拆除,即是生米煮成了熟饭,再也无可更改了。相关部门除了默认事实外,基本上无计可施,尤其是政府所决策的文物拆除事实。鲜见有触犯“文物保护法”而受罚的单位或被处分的官员。第三,地方文物被拆除基本上都可以用“钱”来摆平。前些年,几乎所有的地方文物管理(博物馆)部门都“差钱”,正常工作步履维艰。地方文物一旦被拆除,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多首先想到的是一次机会,可以获得经费补偿,以缓解经济拮据的困境。而开发商在这方面又多数比较财大气粗,十分愿意用钱换“许可”。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渐渐有所醒悟:为了城市建设而拆除文物,实在是饮鸩止渴之举,大大的得不偿失。文物古迹常常是一地的文化标志,是地方文化底蕴的有形体现。文物古迹一旦不存,地方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市新一届政府就深有体会,每每追悔莫及。眼下本市的城市建设的确日新月异,房子越来越高,街道越来越宽,人口越来越多,市面越来越繁华。然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处可供参观游览、追忆说道的文物古迹可看,多的是“千遍一律千人一面”的水泥森林耸立,令全市官民生厌,也让外来所有游客不屑一顾。有多少地方官会感受到如此的尴尬?就全国而言,恐怕不会少。
随便拆除文物,满足的是开发商一已私利和地方政府一时经济之需,失去的却是地方全民的文化尊严和长久的经济效益。这一道理越来越被地方官员和人民所认识。今日,湖北省“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中的“国共合作谈判遗址”拆除被曝光,哈尔滨刘亚楼旧居遭强拆并曝光,还有众多政府官员被追责,更是一记重锤敲钟,将会给所有地方决策者的心中打下更深刻的烙印。但愿从今往后,《国家文物保护法》真正具有权威性和法律约束力,强拆、滥拆、随意拆除文物古迹的乱象一去不复返,给子孙万代尽可能多留下一些可见可触可感的历史文化实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