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还有多少道“坎”要过?
(2016-04-18 13:32:07)
标签:
杂谈 |
公车改革还有多少道“坎”要过?
眼下,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正进入“紧锣密鼓”的具体实施阶段。昨日有朋友来访,谈及某市公车改革实施后的情形,说:公车改革已推行,部分公车现准备拍卖。根据《公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取消公车后,官员按级别每月给予500元至1000元的车补,随工资进入个人账户。今后市内用车自行解决,单位不予报销车费。另外,根据工作需要,市级主要单位均要保留3至5台公车。
朋友说:有个市级单位以前是5台车,改革后还是5台车,一台车没少。现观察到的改革后的变化情况,以前官员完全靠公车接送上班的情形基本上杜绝,但除此之外,官员去外地开会或联系工作,包括下乡检查等,依然是公车为主。朋友担忧说:这样搞下去恐怕不妥,官员高额车补领着,工作上的公车仍然坐着,行政费用没降反升,岂不是变相为官员增加工资?这样的公车改革又有啥意义?可话又说回来,如一律绝对卡死,官员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动用公车,事实上又难以做到,因确有一些紧急公务非公车不行。实际工作需要界定不清、公务的紧急迟缓程度多种多样、官员级别与工作性质无法统一,种种矛盾情形交织,便很难套用某种设定的条条框框去处理。公车改革推行难,搞不好便流于形式,很容易沦为变相为官员增资。
朋友说的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公车“一律卡死”可能真的会影响工作,而一旦“松动”又将留下漏洞,让改革的成果全功尽弃。乍一看,这样的“两难”情形似乎不大好处理。仔细一想,个中的症结还在于地方主官的决心,或是顾及真个官员阶层的实际利益:是真改还是做样子?是实实在在的改,还是应付上级?如真有“自我革命”的决心,完全可以“彻底改革”、“一律卡死”,不留任何制度的漏洞。
其实,官员按级别领车补原本就是多此一举。官员已经是在按职级领取工资待遇,为什么还要设计按级别领取车补呢?依我看,公车改革真正彻底的标志,就是两样东西不能存在:一是公车,除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外,所有的公车一律取消,任何单位都不能留有公车。不能打着工作需要之名搞特殊化。二是车补,所有车补一律取消,任何官员都不得领取车补。若官员待遇确实较低,应通过增加工资来解决,不应巧立这些表里不一、概念不清的名目。任何官员因公用车,短途乘公交,长途或急用则租的士。所有的因公用车费用,凭有效车票或单据时报时销。
只是,要做到这一步,窃以为,目前至少还得要过两道“坎”:一是要破除官员的等级观念。任何官员都不得有“特殊阶层”的心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与民平等、为人民服务。经常有媒体报道外国高官挤公交的新闻。外国官员能,中国官员为什么做不到?盖因“等级”观念在“发力”。二是树立完全的市场观念。通过向市场购买的方式,来满足行政公务的需要。像公务用车一类的服务,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供给来解决。无需设置多余的环节或障碍。只有跨过这样两道“坎”,公车改革方能完全彻底,收到预期的效果。
后一篇:陈忠实逝世让烟酒之徒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