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林嘉文的病态行为该说些什么?

(2016-02-27 14:40:03)
标签:

杂谈

健康

对林嘉文的病态行为该说些什么?

林嘉文,一位尚只是高中学生的历史学奇才,就这么轻易的走了。他用自己选择的方式离开了这世界。尽管其遗书上“振振有辞”,可人们还是无法理解他的这种“奇异”举动。痛惜之余,特别是看了他的遗书之后,更觉得心情难以平静。
林嘉文的自杀行为实是一种病态反应。据报道,林嘉文生前患有抑郁症,并且经医院诊断证实,正在服药治疗中。抑郁症的突出症状之一就是自杀倾向。因精神障碍的作用,林嘉文的坠楼行为便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林嘉文在遗书中,对他之所以选择自杀找了两条理由:一是“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人生)太没意思了。”再者“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
林嘉文的两条自杀理由综合起来就是两个字:厌世。“厌世”在每一个正常人心中其实都可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正常人“厌世”与抑郁症患者“厌世”的区别在于:正常人的“厌世”情绪往往为“一过性”,而且对人生价值与责任的追求远远高于或绝对压过“厌世”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一般不大会导致严重后果。抑郁症患者的“厌世”则“一条道走到黑”,总在窥伺机会付诸实施,不达“弃世”目的决不罢休。所以,但凡精神科医生总会叮嘱抑郁症患者家属,切要注意防范,以有效阻止其自杀行为的发生,比如让其远离刀剪、绳索等物品,高层住宅门窗加固或设计成小开式,身边尽量有人照看等。林嘉文的坠楼,家人或周边人至少防范不够失之疏忽,这也给其他患者家人提供了血的教训。
林嘉文遗书中的有些话很偏激,不大符合正常人的思维。比如他说“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他举了一例:“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林嘉文显然不懂社会、不懂理解、不懂宽容、不知有上下、长幼、师生、工作性质与特点区分,幻想周围的一切都要绝对平等,实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抱有如此偏激的心理认识现实,势必与社会、与他人格格不入,最后坠进孤独的深渊。其走极端是早晚的事。
林嘉文走到这一步,有他的“天性”原因,但也与现行的教育弊端密切相关。现行教育的实际目标就是应试,只重书本知识,却不注意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社会知识教育,健康心理培养。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林嘉文成为知识学问的天才,却忽略了融入社会的心理性格培育,形成了孤傲、绝对、敏感的个性特征。忽略了正确的思想引导,越是知识奇才,越觉与社会与他人难以相容。这种个性持续发展下去,精神健康必出问题,患抑郁症亦在所难免。由孤傲、孤独,到抑郁,进而自杀,几乎成为一种必然路径。林嘉文之死,也是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