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有责任让“年味儿”不再“变淡”
(2016-02-11 19:49:54)
标签:
文化杂谈 |
“博客春节征文:年味儿”
政府部门有责任让“年味儿”不再“变淡”
春节已过去了几天,关于“年味变淡”的话题多次被媒体提起。
相比以往,“年味儿”的确在慢慢“变淡”,这是随处都可耳闻目睹到的客观现实。笔者多年居住在小县城,对此感受尤深。
这几天我天天都要外出走走,大街上、小巷里、城郊乡下到处转,四天时间,竟然没听到一声锣鼓响,没看见一只彩船或龙灯演,无论县城或乡村,处处都显得安静而平静。往年,“彩船龙灯”可都是“年味”、“喜庆”、“欢乐”最重要最常见的景象啊!即便是前几年,虽说数量有所减少,但大年“初几”在街上准会有,常常彩船龙灯一到,即人流涌动炮竹响起,展现出“过年”特有的喜庆气氛。谁想到今年处处静悄悄,彩船龙灯等“年俗”表演近乎绝迹?
还有,今年“拜年”的风俗也淡化了许多。有个突出的感觉,从初一到初四,大街上行人不多,也没见到拎着大包小包礼品的人,证明人们多“猫”在家里,来往走动较少。往年的这几天,特别是初一上午,街上总是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相互拜年问好声不绝于耳。我曾连续几年拿着相机玩“街拍”,对此印象极深。笔者居住的小区,总有上百户人家,初一的整个上午都很安静,极少有人相互串门拜年。往年可不是这样的,早上还没起床,就会听到院子里人群走动拜年的哄闹声,并且会一直持续到午后。
再者,大街小巷均缺乏“过年”特有的氛围。记得以往“过年”,大大小小的公家(机关单位)门面总得装饰一番,插彩旗挂灯笼是必须的,有的单位还请人扎彩门,装彩灯,闪亮溢彩,喜庆热烈。今年则几乎未见到单位门面有所装饰,连挂灯笼插彩旗的大门都鲜见。人流少,拜年淡,没民俗表演,无“热闹”可看,也无景致观赏。小城的“过年”实在显得有些冷清。
有媒体报道民俗专家分析:过去是农耕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休息、娱乐,老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年味肯定要浓厚一些。而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都不在家乡生活了,有多少精力为营造年味儿做准备呢?还有,一些旧民俗没有了,但也有一些新民俗出现:除夕看电视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鲜花等。在社会转折时期,出现一些“年味儿变淡”的现象或者一些年俗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
窃以为,专家的分析大体不错,但也有欠缺之处。
其一,“年味变淡”毕竟令人遗憾。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应该有些喜庆氛围,让人感受多些快乐为好,无论社会如何快速发展,“年味浓郁”总比“寡淡无味”更令人向往。“年味变淡”有违人们的共同心愿。
其二,有些“年味变淡”确属正常,是社会发展生活变化的结果。比如“微信拜年”、“短信拜年”替代了部分人群走动上门拜年等,社会进步了,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年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年味变淡”中也存在不该有的“人为”因素,甚至有些东西与相关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密切相关。比如最能体现节日气氛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像彩船、龙灯等,历来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或动员,有些较大型的文化表演活动还需要政府引导投资。这些年,政府部门引导社会办文化的力度明显变小,应该是传统文化活动萎缩的重要原因。
其三,留住“年味变淡”的脚步,让“年味”变浓,政府部门大有可为。例如同“年味”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的继承与发展,就十分需要政府的鼓励和保护。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没有政府的保护和引导,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民俗表演很可能逐渐走向消亡,最终绝迹。政府的支持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发展的保证。还有,一些“年味”也需要地方政府倡导。“年味”中有不少东西与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社会道德紧密相联。政府完全应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儒家礼仪,寓教于“节”,让传统佳节的“年味”浓郁芬芳,让中华传统美德在“过年”中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