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么多的年轻人不愿生二孩?
(2015-09-19 13:52:16)
标签:
育儿杂谈 |
为何这么多的年轻人不愿生二孩?
上午读到一篇记者对著名人口学者、高级统计师姚美雄教授的访谈文章《中国生育率低 应立即全面放开二孩》。颇有些感慨。
姚美雄运用统计数据对国人的生育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与严重少子化叠加的人口新常态。目前中国的人口总生育率不足1.5,这是一个高度敏感而危险的警戒线,远低于2.1更替水平,也大大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水平1.7还低。表明我国已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低生育率陷阱对国家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极大:首先就是减少劳动力供给。其次是年青人减少,将弱化社会创新能力,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三是将降低消费能力,影响国家内需经济。四是国家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养老压力。五是性别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近年在双独二孩、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生育率并没明显提升。因此,国家应迅速采取措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姚教授自然是一家之言,正确与否,国家相关高层部门自会有明断。不过,就普通百姓的眼光看,姚教授还是道出了某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现实,对相关决策部门应当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比如当下多数国人的生育积极性不高问题确实存在。在双独二孩、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后,效果并不好,低生育率的现状依然没有明显改变。笔者所见到周围的几个家庭就很有代表性。
第一个家庭是我的一位老同学。老同学原是乡下人,后来进城成了岳父家的倒插门女婿,育有一子,儿子连姓氏都从岳父家了。如今,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又添了孙子。孙子读书绝顶聪明,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全班第一,初中刚毕业即被省城一重点大学的附属高中录取就读,应该是清华北大的苗子。老同学现在什么都好,唯有一桩心思:还想要个孙子,到时能从他的姓氏。为这事,老同学开始旁敲侧击递信儿媳再生一胎,并允诺再生的一切都不用她操心,儿媳却总不表态。后来不惜向儿子媳妇摊牌,可儿子媳妇还是不听,说有一个足够了。老同学毫无办法,多次向我诉说这桩心事。
第二个家庭的夫妇都是曾经的局长,家庭条件不错,育有独子。亲家曾在一家食品公司当经理,家境也好,育有独女。独子独女成家之后,育有一子,现已进入初中就读。亲家四人现都不满60岁,精力旺盛得很,没事就抹牌、散步,倒也乐苛悠苛。局长夫妇曾有还想要一个孙子的念头,无奈儿子媳妇均不同意,说不想再“作孽”。亲家也不支持,老两口没法,只好把念头埋在心底。
第三个家庭与第二个家庭差不多,双独家庭,老两口都是干部。不同的是,老两口与儿子小两口分别在两地,一在当地一在省城,儿子与岳父母在一起。小孙女已经7岁了,生活照顾与上学接送都是亲家负责。老两口多次与儿子媳妇商量,想要一个孙儿子,说生下后即送回来,老两口负全责照顾生活,不用亲家和儿子小两口操任何心。仍然是儿子媳妇不同意,说现都一个孩子,要两个做什么?除非所有人都有两个,那时再考虑。亲家也反对再要孩子。老两口干着急,无计可施。
这几个家庭的情况说明,不想生二孩的确是普遍现象。严格说,多是长辈老年人想要,而年轻人却不愿生。年轻人不愿生的原因,无非三点:一是贪图享受怕吃苦,不愿承受生孩子的痛苦。二是生孩子的成本高,怕经济负担重,特别是孩子的成长当称是家庭经济的“无底洞”。三是社会影响广泛深入。因为政策的原因,多数人都只能要、只想要一个孩子,这一长期形成的观念要转变并不那么容易。
假如政府从现在起全面放开二孩,应该会有明显效果。因为家养两个孩子一旦多起来,必然会形成强大的激励力量。在“相互攀比”的效应下,一部分尚处育龄的单孩家庭不可能还泰然处之,势必有所行动。这样看,姚教授的谈话还是很有道理,应当为相关决策部门所重视。
后一篇:过路医生救老人喊话后为何又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