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知见好即收也许是于丹的最大失误!

(2012-11-19 12:57:01)
标签:

杂谈

不知见好即收也许是于丹的最大失误!

 

据报道:11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昆曲专场“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国宝级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当主办方邀请北师大教授于丹上台点评整场演出做最后发言时,却被观众高呼“下去”。

现场观众描述:于丹刚一开口说“我代表所有观众感谢老艺术家们……”立即就惹恼了观众。台下有人大喊“你代表不了我们!”“不用你代表!”在众人的“于丹下去吧!”和集体“嘘”声中,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于丹这回可是掉了个大“底儿”!真想象不出,当时于丹是怎么走到后台并安全回家的?慢说是声震环宇的于大教授,就是个性情刚烈点的普通凡人,碰到这等众人集体鄙弃的难堪处境,不一头撞在钢筋水泥柱子上才怪!

于丹究竟做错了什么?让北大学生如此激烈表达痛恨情绪?网上有在场观众发帖称:于丹当晚身着超短裙黑丝和高跟鞋,上台又是一阵心灵鸡汤式的讲话,很不合时宜,所以遭到众多同学的“嘘”声,被轰下台。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窃以为决不是事情主因。如果仅仅穿着不当、语言欠妥,充其量也就是见仁见智,决不会糟糕到所有的学生观众像听到口令一样齐刷刷地高喊“于丹下去吧!”这样的地步!

必定另有隐情。给人突出的感受是:学生们都讨厌于丹!不是部分学生讨厌,而是所有学生都讨厌;不是一般程度的讨厌,而且非同寻常的讨厌!这种群体极度讨厌情绪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经过对象相当长时间的刺激,一次次累积加深,在所有学生心理上都刻下难以抹消的不良印痕。

从于丹的学术表现及个人品格上或许能找到原因。作为央视《百家讲坛》捧起来的名人于丹,这些年实有点缺乏自知之明,行为举止太过于张狂。

前些年于丹初讲《论语》,碰到时势点子上,引起了一阵相当程度的轰动,就很有些飘飘然,以为自己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无所不知,天上人间的学问无所不晓,俨然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知识的教师爷、代言人。凡古今文化选题莫不精通!讲孔子、讲庄子、讲人生、讲哲学、讲诗词曲赋、讲琴棋书画、讲饮酒品茶、讲佛经惮道……  大有文思如潮涌,一发而不可收之势。没红前的于丹,也就是北师大一平凡教师,多少年默默无闻,并未展示出什么超高的才华和学术成果。一经《百家讲坛》捧红,即华丽转身,居然成全知全能的中华文化研究专家?其中有多少“诈”的成分?于丹竟一路“诈”到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学生们岂会买这个账?

 于丹的演讲,偶尔听一次颇觉新鲜,有高屋建瓴,气魄宏大,学问高深之慨。听第二次效果即大打折扣,到三次、四次,几乎很少有不生发厌烦以至反感情绪的。因为于丹不论讲什么选题,都是一样的腔调:说大话,显博学,弄玄虚,貌似头头是道,实则虚无飘渺。意在唬人,缺少真诚,更缺乏实实在在的学术知识支撑。比如,于丹讲庄子,说她在“很小(上小学之前?)的时候就喜欢上《庄子》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自诩悟透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她好像比庄子还庄子!纯属糊弄人的把戏!北大学子可不是好糊弄的“马大哈”,他们终于逮着了个发泄不满情绪的好时机!

“于铁嘴”舌头功夫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在讲《论语》时能唬住那么多的听众;学问学识也具备一些,讲《论语》即说过几点基于真情实感的“学习心得”。于丹的最大失误就在于抗不住浮华的诱惑,未能遵循“见好即收”的古训,贪图名利心情急迫,扎实勤学精神欠缺,终于走向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的境地。假如于丹当初讲《论语》红过之后,收敛一下名利之心,脚踏实地坐下来研究几年学问,待确有学习心得,再登台与观众交流,极可能会出现又一次轰动,至少绝不会弄到今天这般尴尬下台的处境。

于丹的“下台”对她本人教训深刻。对当今其他还有数不清的靠“诈”靠“唬”,纵横名利场而不思回头,更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的专家、学者,也是一种警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