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博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值得高兴吗?

(2012-06-27 12:37:11)
标签:

杂谈

文博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值得高兴吗?

 

中广网6月25日报道,文化部今天表示,今年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家财政部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

根据文化部的这一最新精神,连同几年前已经确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现在基本上可以说,到今年年底,全国各地所有的公共文化场所都将实现免费对公众开放。今后我们到任何一地的公共文化场所,都可以不用花钱而自由的出入参观学习。消息听着真是令人既高兴又振奋。

仔细一掂量,又有些沮丧:文、博、图、美全面免费开放是好,可眼下的文、博、图、美在哪儿?至少就笔者所生活的这个中部县级城市文化设施现状看,我们找不到任何值得兴奋的理由。

本市的文化馆历史很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解放前,那时叫“民众教育馆”。解放后改名为文化馆,为专业文化单位,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组织和辅导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文化馆当年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包括展览厅、阅览室、音乐厅、排练场、创作室等,一应俱全,文化活动频繁热闹。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特别是近些年城市建设与开发,文化馆的功能渐趋萎缩,文化人早已不从文,文化馆舍也被开发成商住大楼。新大楼除了“天上人间ktv”、“跆拳道”、“英语培训班”等私营项目有一丝文化气息外,文化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本市的图书馆是从文化馆的阅览室独立出来,原建有专门的馆舍,包括书库、阅览大厅、图书借阅处等。香港石静宜女士还向本市图书馆损赠过大批图书。五年前,图书馆旧址亦被开发成22层商住大楼。现大楼地下室成高档歌舞娱乐场所—“大唐会所”,地面一至三层被开发成“家私广场”、“马可波罗瓷砖专卖”、“罗芬卫浴”等专业市场,地面第四层则分租给了残联、科协等市直单位作办公场所,图书馆仅缩至一隅,辟有两个小办公室和一个两三间屋大小的阅览室兼书库,另对外开设了网吧。图书馆全部馆舍占了新楼不到一层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处于商家的重重包围之中,不费时费力搜寻一番是找不到的。

本市博物馆倒是显得清静自在,少见到商业气息。博物馆从原文化馆文物室独立出来时间不久,也就十几年。新馆舍建在城南一座小山坡上,一排六间两层房屋,楼下一层作办公用房,楼上一层则是几位工作人员的住房。办公用房分东西两部分,东边三间作文物库房,长年密闭紧锁,不示于人;西边三间作办公室,与另一文化单位市书画院合房办公,大门口挂着“市博物馆”、“市书画院”两块牌子。山上游人稀少,笔者有时散步经过此地。依我三四天经过一次的频率,感觉奇怪的是,从未见有人进出,并且所有门都是关闭的,墙面也大片斑驳破损,以至总让我怀疑博物馆里面究竟有没有工作人员在上班。

至于专业美术馆,本市基本没有。部分沾得上边的就是书画院,但本市书画院亦是名存实不存。

上述情形即是本市文、博、图、美四馆的现状,大多呈“三无”状态,无场所、无人才、无活动。据我的了解,周边县市的情况大致差不多。这样的四馆,免费与不免费没啥区别。所以,文化部的“四馆”免费开放精神,对于咱县市一级的居民而言,实是“麻雀掉到糠壳中—空喜一场!”

笔者还注意到,国家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我担心,就目前的“四馆”状况及一些地方相关官员的“习惯”,这笔专款很可能会流入个人账户,致国家财政部充当“冤大头”,地方百姓顶了空名却无实际享受。由此,窃以为,国家与其零散花钱让官员贪,倒不如集中财力,严加管理,分期分配逐步建好地方上的公共文化设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免费开放”的实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