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眼睛所见的为啥也会出错?
(2012-02-21 12:57:03)
标签:
杂谈 |
睁大眼睛所见的为啥也会出错?
每天外出散步时,我总喜欢用手机听下载的《百家讲坛》,觉得边走路边听顶级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真是不可多得的一大享受。
三天前的一个午后,我照例拿着手机和耳机准备外出散步,忽然记起要上趟厕所小解。忙乱之中,耳机从耳窝里脱落,一把没抓住,正好掉进了大便槽的下水之中。当即找火钳夹了出来,又在水龙头下冲净,用电吹风吹干。插上去一试,坏了,耳机里没有任何动静!连续试过几次,依然如故;用放大镜仔细瞅,用手甩摇,还是无声。据说电子产品最怕潮湿,我这耳机岂止受潮,硬是整个在水中浸泡了几分钟。看来耳机已经是损坏得无可救药了!
一个小小耳机的损坏倒无所谓,关键是我没听的咋办?用手机扬声器太嘈杂,听不清,同时还影响路人,不可。唯有另配一副小耳机。当天下午,我即奔走于城区内各大小手机店。想不到的是,各手机店居然没有现成配得上的扁插口耳机,有一家倒是愿意调货,但须等三天,还要交定金,价格120元。这么贵?还要等?我说了声“再看看”就走了。也确是想再到其它处找找,特别是看价格有没有便宜点的。这两天又去了几个地方,仍没找到合适的。犹豫再三,准备明天还是去交定金订货。
今日上午,我闲坐在电脑桌前摆弄手机,忽然想起用那副进水损坏的耳机再试试。一插入,耳机竟然好了,声音清晰如初。这下可解决了大问题。庆幸之余,又颇感奇怪:那天睁大眼睛多次试为何不行,过了三天怎么又行了呢?未必是当时因耳机元件浸水过湿短路,这三天经自然风干才复原的?
这件稀奇小事引发我的联想:看来人的眼睛并不可靠,亲眼所见有时也会出错!那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老话,实际上也并非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我记起了五年前给儿子买房的经历,似乎可以印证眼前的这件事。
一位搞房产开发的熟人,多次在老婆面前夸赞并推荐自己在市区中心开发的一处房产。其时家里正打算给儿子买房,听了熟人的话,老婆便让全家人到该处看房,果然看中了五层的一套房。这套房朝向好,坐北朝南;风景好,紧邻市区公园,开窗即满眼见绿;设计好,三室两厅一厨两卫,一家人住正好,两家人住也行;价格也合适。全家人看了几次,几乎没有任何异议,着即决定买下这套房。
房子装修完成,恰时进入雨季,始发现“致命”缺陷。由于房子位处楼栋顶层,一个星期的大雨滂沱,室内墙壁便发生渗水现象,渗水量还很大,刚装饰一新的内墙即刻画上了大地图。一家人心疼极了,找开发商熟人,熟人答应晴后在楼顶强化防水措施,又两手一伸,说谁会想到下如此之大的雨呢!这样的“新房”肯定是不愿住了。想反悔也为时已晚。只有转卖。最后,以低于原成本3万元的价格将房子转让给别人了。老婆至今提起这件事,还心疼不已:都怪我们“肉眼无珠”啊!
“肉眼无珠”的事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对人的认识。某个时间阶段,可能认为一个人什么都好,忠诚、踏实、能干、听话、关心人、体贴人、无微不至。换上另一个时间段,或者双方地位发生变化,所有的感觉可能恰恰相反。
仔细想来,眼睛的不可靠也算是种客观规律。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不同时空所观察所感受到的事物,不可能只是一种形态。耳机开始进水损坏,眼睛看到的当然是坏的;三天后,耳机元件风干,内部发生变化,由坏变好,实属正常。
再者,世界上的事又是复杂的,亲眼所见的许多事情,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并没有深入了解。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一次吃亏,然后懂了,对此事就再也不会上当了。买房子的经历,于我而言,就是一次深刻教训。今后买房,我应该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但会不会上其它类型的当,那就难说。
至于对人的认识,更是奥妙无穷,眼睛就更显得不够用了。因为除了发展变化之外,人还可以伪装,制造假象,让你的眼睛丧失鉴别能力。
遇事不过于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保持清醒、冷静、思索、深入观察分析的习惯,应该能较大地掌握处事待人的主动性,尽可能少一些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不过,在这个日益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上,每个人想完全避免上当受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