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该如何对待同事朋友的嫉妒心理?
上午在街上碰到一位早年的同事,勾起我想说说与之相关的嫉妒话题。
不论你认不认可,嫉妒之心大家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不少因嫉妒之心酿成恶劣后果的事例,但平心而论,嫉妒心理的积极意义应大于其消极意义,某些时候嫉妒之心会成为一个人进取的动力。
说实话,在大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中,我嫉妒过别人,也曾被别人嫉妒过。不过这些经历大都如过眼烟云,早已忘记干净。但有段时期发生在同事加朋友之间的嫉妒情形却在心中留下较深的烙印,因为它使我从心底认识到嫉妒的积极意义。
那是25年前,我当时在市文化局担任秘书工作。因为我做事很认真细心,且能吃苦耐劳,工作上也较有创新精神,所以颇受领导信任。局领导时不时在一定场合对我进行鼓励,局长办公会议总安排我列席,重要的文件都要我执笔。
然而这一切却让一位同事不高兴。
同事与我年龄同岁,又是同时参加的电影放映工作。不过他比我早三年调到文化局。我们一直关系不错,彼此无话不谈,一度成为知心朋友。这位同事虽说早几年到了政府机关,但似乎一直不得志,不受重用,心中始终有点不舒服。看到我的春风得意,更增添了他的苦闷,并开始对我刻意拉远距离,还时不时说些风凉话刺人。我很理解他的处境和心情,并不在意那些讥讽,总主动上门联系,试图与他保持密切关系。不过,看得出来他多是表面敷衍,心底还是隔阂甚深。
1984年上半年,我与他相约共同报考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干部专科。当时要求考的课程为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四门课。我专门回乡找老师借来这四门课的综合教材,便日夜突击复习起来。我们这一代都因文革误了学业,虽说读了高中,其实没学到什么,现在要应付正规考试,一下子感到很难。不过那时我学习劲头很足,决心不小,几乎天天复习到深夜凌晨。
同事的畏难情绪更大,几乎到了丧失信心的地步。他间天到我家吹冷气,说这课程太难,考不上的,考也是丢人。我倒是鼓励他再怎么样也要试一试。看我对他说的那些泄气话不感兴趣,又观察我的复习很努力,便有点闷闷不乐。之后便串门少了。奇怪的是,正在这复习的关键时刻,我好不容易弄来的历史、地理两本教材书不翼而飞,一下子断了“粮食”,让我不知所措。我当时就怀疑这书可能被同事带走,以阻止不让我考取。但我问他时,他坚决否认。
没有这两门课的书,我便将学习重点转向了另两门课程。也许是徒增了不服气的心理,我在学习上越发刻苦努力。最后,我与同事都参加了考试,结果我的成绩过了录取分数线,同事的分数还没有我的一半,自然就名落孙山。看到我的电大录取通知书,同事的脸竟胀得紫红!
也许是受我“中榜”的刺激,同事在第二年发奋图强,终于顺利考取。就这样,我们在电大又成了上下届的同学。记得有一天我到他家串门时,发现他桌上正好摆着我丢失的两本书。当即我就半开玩笑地揭穿了他的行为和心理老底!同事尴尬地干笑算默认。
电大两年毕业后,他活动调到了市人大,后又调到市纪委。我则仍在文化局任办公室主任,两年后下基层当经理,再后就调到了新闻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之间还保持着友好关系。
与同事之间发生的这段嫉妒经历,让我感觉到嫉妒心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么可憎可恨,只要能做到在嫉妒中奋起,不让嫉妒心理伤害别人,嫉妒之心完全可以转化为人生进取的动力,对个人、对社会应该是有益的。同事当时如没有对我的嫉妒之心,第二年就不可能奋起。我如果不是在同事嫉妒下加倍努力,也不会在当年就顺利考上电大。鉴于此,我以为对待身边的种种嫉妒,实在不必耿耿于怀,动辄愤激,伺机报复;倒是更应该宽容大度,坦然处之,心态平静,积极促使嫉妒心理转化为个人事业发展前进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