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琅琊山
(2025-04-24 19:22:54)
那是1976年上半年,读初二的我有幸跟随马岗中学的两位老师到滁县地区(现滁州市)参观某英雄事迹巡回展览。参观完展览后,我与老师顺道上了琅琊山。在这之前,我没有关于琅琊山的任何概念,也没有观光游览的经历。我们一行人踏入景区,走在蔚然深秀,林壑尤美的画卷中,边走边欣赏那从未见过的风景。首次看到那山、那石、那树、那花、那亭台楼阁、那小桥流水等美丽的景致,我的心里充满着许多好奇与惊喜。但初次上山,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我对琅琊山的自然、人文等情况基本没有什么了解,只是看个新鲜罢了。至今我只记得,我们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直走到了琅琊山的最高处——南天门。说是站在南天门,可以看到长江。可惜那天天气有雾,我们没有看到长江的影子。这是我这个农村孩子首次爬最高的山,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回家后,我免不了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但当小伙伴们问我都看到些什么时,我也说不上所以然。
真正让我了解琅琊山的还是在三年后的1979年。那是我到安徽省管店林业学校上学的第二年,在学习了林业基础课《植物学》后,学校组织学生到琅琊山实习,现场认识江淮丘陵地区的主要植物,采集植物标本。行前,老师给我们普及了琅琊山的地形地貌、植物种类、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等知识,让我们这些学生们第一次开始认识琅琊山,以及那首《醉翁亭记》。
那次实习,我们吃住在离琅琊山脚下的滁县师范专科学校,时间是一周,主要任务就是每天上山结合书本上学习的植物特征,认识植物和采集植物标本,尤其是树木及树木标本。可以说,那一周的时间,我们每天闻着花草的芬芳,听着潺潺的流水,穿梭于茂林修竹之间,把琅琊山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跑了个遍。不仅沿着观光路径到了野芳园、醉翁亭、同乐园、深秀湖、琅琊寺、南天门等景点,还跑到了当年尚未开发的区域。每到一处,我们除了认识和采集植物标本,还不忘欣赏风景。所以,几天跑下来,我们不仅认识了许多树木,采集了许多植物标本;还看到了满山美丽的风景,了解了琅琊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对琅琊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据说,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唐大历六年,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胜,听闻传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便将其命名为琅琊山。后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当年,我们作为学林的一群学生,来到琅琊山,好似进入了植物王国,感觉这里植被丰富,树种较多,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相互交错,除了有青檀、榉树、栾树、五角枫、麻栎等常规树种,还有琅琊榆、醉翁榆等琅琊山特有树种。茂密的森林、清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动物种类,营造了琅琊山特有的山水之美。更有甚者,这里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胜古迹传誉古今。当年,我们走进醉翁亭,看到这座闻名遐迩的亭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琅琊山的怀抱中。作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它虽然面积不大,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走进亭内,看到墙壁上篆刻的《醉翁亭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醉翁亭前的让泉,终年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形成了一条小溪,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我们每次上山或下山路过此泉,都会蹲下身子,喝上一口,顿觉上下清凉,浑身轻松。
来去匆匆。一周的实习时间很快过去,但我们已收获满满。当我们怀着不舍之情离开琅琊山时,该山宜人的美景、深厚的文化以及那份宁静与悠然,已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中,对这座山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它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陶醉。后来,我记不清又到过几次琅琊山,每一次与这座山重逢,都有故地重游的感觉,更有与往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