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盆的记忆
(2025-04-24 19:20:37)在岁月的记忆中,总有一些事物承载着往昔的温暖与快乐,如同繁星闪烁在心灵的夜空。火盆,便是我那旧时光里永不熄灭的温暖印记。它如同一位沉默的老友,每每想起,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情思。
如今的冬季,人们御寒的方式较多,使用空调、取暖器等电器是最佳选项,既方便实用,又干净卫生。而在那个没有通电的岁月里,农村冬日取暖的方式多是在室内点燃一盆火,这个用于点火的器具便是火盆。每至寒风凛冽、雪花纷飞的严冬,外面的世界如同一层冰冷的纱幕所笼罩。而屋内,火盆却散发着融融暖意,成为全家人的温暖港湾。不管是在外玩耍冻得通红的孩子,还是劳作归来被寒风吹透的大人,一进家门,都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火盆,将冻僵的双手放在火盆上方,丝丝入扣的暖意便渗进肌肤,传遍全身。那种温暖,驱散了寒冷,也驱散了疲惫。
火盆的材质有铜的、铁的、泥的多种。但以使用泥火盆的人家较为普遍。泥火盆虽然不够精致、美观,通常只能用一年,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我小时候的家里,用的就是泥火盆,那是一份独属于家的温暖记忆。不管是何种材质的火盆,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温暖的容器,承载着家庭的温馨与希望。它稳稳地放在室内,仿佛是家庭的中心,吸引着人们围聚。
泥火盆的制作并不复杂。我见过父亲做火盆的情景。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材料。通常使用质地细腻,无沙砾杂物,带有良好的粘稠性泥土。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如麦糠、碎草或稻草等辅助材料,目的是增加泥盆的强度,使泥料更加坚固,不易开裂。制作时,用大小适中的瓦盆(或藤条框)作为模具,倒扣在地面,将准备好的泥料拍贴在瓦盆上,形成盆状。泥坯的厚度一般在3-4厘米,确保其有足够的厚度以保持形状并在使用中不易损坏。制作好的泥坯需要放在阴凉处风干后,翻过来拿出模具,再用泥料将盆坯收光晾干后即可使用。使用时,为了保持火盆的良好状态,需要定期清理火盆内的灰烬,并检查是否有损坏。不使用时,将其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防受潮损坏。
火盆的点燃方式,一是直接将柴草放入火盆点燃;二是烧饭时,将灶膛里燃过的柴火轻轻转入火盆。为了保持火盆的火长时间不熄灭,对火的管理也很讲究。除了适时添加柴草,引火时,需先在火盆里放上几捧粳馀儿、谷糠、豆荚之类的东西,等上面的火烧过了,下面埋着的东西也会被引着。因为有上面一层灰盖着,下边的火不易熄灭,只要管理好便可以从早用到晚。
火盆的主要功能是取暖。数九寒天,寒风刺骨,火盆就成了家里的一轮暖阳。清晨是寒冷而又让人慵懒的时候。小孩起床穿衣成了一件令人发怵的事情。每天早晨,爸妈喊破了嗓子,孩子们也懒得动弹。直到爸妈将袄袖裤腿翻过来在火盆上烤热乎了,孩子们才会美滋滋地穿起来。在点燃火盆的房间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盆周围,或烤火闲聊,或做针线活,或吃饭喝茶。火盆散发的热量增强了室内的温暖,驱散了寒冷,也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火盆里的炭火闪烁着,映照出家人脸上的笑容,欢声笑语在火盆的光晕中荡漾开来,充满着浓浓的幸福感。
在那个没有电视、更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火盆也是亲戚邻里交往的中心。家里来了客人(或邻居),大人们先是寒暄着把客人(或邻居)拉到火盆跟前驱寒气,然后再用火筷子夹着里边的火炭给客人(或邻居)点烟袋锅子里的烟,这小小的举动,充满了主人的热情,也体现了火盆在人际交往中的独特意义。大家围坐在火盆周围,拉着家常,说说笑笑。那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社交,人们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谈论着村里村外的大小事情。火盆的温暖不仅暖了身体,也暖了人心,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火盆不仅能够取暖,还是我们童年的“美食制造机器”。小孩子们用它烤熟山芋,烧熟豆子或花生,炸爆米花,把它当做获取零食的好地方。当然,取之较多的当属爆米花了。我们将苞米粒放在火盆上,用筷子不停翻动。火盆里不时传来苞米粒欢快的爆裂声,每响一声,我们的期待就多一分。等到苞米爆开,变成一朵朵小小的“白花”,我们便不管烫不烫手,沾不沾灰,都会迫不及待地抓起送入嘴里,那香脆的口感至今难忘。此外,大人们还经常在阴雨天,将未干的衣服、鞋子,或婴儿的尿布放在火盆上烤干,以便及时穿用。人们将小小的火盆发挥到了极致。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火盆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被暖气、空调等先进的取暖设备所取代。但它在我的记忆中却永远燃烧着,那温暖、那快乐、那浓浓的人情味儿,如同岁月深处的一缕亮光,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