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午11时许离开阎锡山故居,车子沿高速公路继续北上,约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五台山游客中心,人车分离、检票入山,中午在景区的“静心斋”用素斋午餐,餐后开始五台山的半天游览。
我们在五台山的游览路线是先乘车到菩萨顶,穿过菩萨顶,沿著名的108级石阶下行,再外观塔院寺,游览显通寺、五爷庙。这或许是一条合理的线路,省却了登攀之累;不过五台山不稳定的天气,让我们还是有了点担心。早上还是蓝天白云的天空,到五台山时已开始乌云密布,好天气还能坚持到何时呢?
五台山景区的核心区在台怀镇,从游客中心到菩萨顶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寺庙。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相传早在东汉年间,五台山就开始佛寺建筑,隋唐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活动的中心,有寺庙360余所,清代是五台山香火鼎盛时期。五台山成了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族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又名真容院,是一座喇嘛庙。菩萨顶是满洲话对这里的称呼,最早创建于北魏年间,历代重修,但现存古建筑为清代建筑。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居于菩萨顶,于是菩萨顶成了五台山黄庙之首。明朝以后至今,寺庙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
菩萨顶”)。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多次到五台山朝拜,在菩萨顶住宿,并亲自为菩萨顶撰写碑文。
菩萨顶现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且有变化,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乃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我们先从后院看起,那里最值得一看的是大锅院里现存的四口大铜锅,最小的直径也有近2米,为重大佛事时煮粥所用。院内还有五观堂,一座铜香炉蔚为壮观。
出后院,沿石阶而上,入大乘门,便进入中院、前院。这里殿宇密集,布局严整,依山就势而筑,采用宫殿的建筑式样,各殿均用金色琉璃瓦覆盖,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绚丽多彩。
中院主要有文殊殿和康熙御笔“五台圣境”石坊一座。由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传说还曾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所以文殊殿比天王殿、大雄宝殿都大。文殊殿俗称滴水殿,那是因为殿檐的瓦上,无论春夏秋三季,也不论雨天、阴天、晴天总是滴水,由于水珠落下、声声不断,加上滴溅时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色彩,于是便成了五台山一大奇观,而文殊殿下蜂窝状的石坑就是因为屋檐滴水而成的。文殊殿不仅是菩萨顶中院的主体建筑,而且也是该寺最富盛名的一座殿宇。
继而我们走到前院。前院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是前院的主体建筑,也是菩萨顶的主要殿堂,是院内喇嘛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苍松入云,古碑如林,身临其境,仿佛时间又回到了从前,让人们了解什么叫深山古刹,什么叫清静幽雅。殿前两棵古松,粗可双人合抱,枝桠横出,树冠蓊郁,主枝亦可为栋梁。据专家称,这两株古松的树龄当在千年以上,已具很高的文物价值。三通高大的石碑分别是:通高4.6米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立的御制菩萨顶碑;通高5米于乾隆十四年立的御制菩萨顶碑;通高4.7米嘉庆朝台时所立的清凉山记碑。天王殿两边有侧殿,山门两侧有钟、鼓塔。山门外有书“灵峰胜境”横匾的彩绘牌楼,那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牌楼下是一百零八级石阶,站在这些石阶上可以俯视台怀镇全景。
当我们还没走出山门时,雨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暴风雨终于还是来了!天地间似被白茫茫的雨帘笼罩着,阵阵山风吹来,有冷嗖嗖的感觉……。在导游的坚持和带领下,我们还是冒着大雨、撑着雨伞、踩着流水、一步一步地下着108级石阶。当越往山下走时,我们发现脚下的水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急,整双鞋全泡在水里,裤脚管也全湿透了。冒雨下台阶,我们主要怕滑、怕摔,那可不是好玩的;不过菩萨保佑,一切正常!平安顺利!终于走到山下了。只有一个遗憾,下山时没法观景、更没法拍照,雨中近照一张也没有。然而一个半小时后,当我结束五台山核心景区游览时,雨早就停了;我回望菩萨顶,清晰可见,我用长焦拉了它正门的影像,总算弥补了些许的遗憾。
山西故事:菩萨顶上遇暴雨(黄胖HP拍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