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港立市”之后的反思

(2009-07-29 14:46:29)
标签:

见闻

杂谈

分类: 随感随想

“以港立市”之后的反思


    厦门最突出的优势条件就是港口。要“以港立市、以港兴市、以港强市”,将港口作为未来最突出的产业优势来发展,未来厦门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都要以此来考虑。这是市委于伟国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说的一番话。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现时的厦门市领导继续在推进以港立市,融入世界战略的信心和意志。
    “以港立市”对厦门而言,并非新鲜的提法。从历史上看,厦门是先有港,后建城,再设市的。有“港兴市荣,港衰市落”的史实。有人说,港口是厦门的生命线,是厦门的无价之宝。这种说法并不为过。港口向来就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依托,是支撑厦门的最好的资源优势。它是厦门重要的投资环境,是厦门的经济命脉,是厦门对外开放、辐射内地、发挥龙头作用的载体平台。十四年前的1995年7月厦门市第八次党代会就正式提出要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宏伟目标,随后更进一步提出“以港立市”的总体构想。
    在“以港立市”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厦门更大力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仙岳山隧道、环岛路、海沧大桥、东渡港三期工程、国际会展中心等都是那个时期的建设项目和产物。“以港立市”还促进了“三港”产业(海港、空港、信息港)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厦门市的整体实力不断得到提升。随着“以港立市”战略的实施,在厦门迈进二十一世纪的2000年时,厦门港就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海上通道,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六十多个港口通航,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八十一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就有十六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百万标箱,成为世界集装箱百大港口之一。在走过新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时间,即到2010年厦门港力争全港货物年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航空港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其中,厦门港由此跨入世界20强港口行列,这才真正开始实现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战略目标。对此,作为厦门的子民,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和高兴。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厦门“以港立市”的背后存在着隐忧。一个地方光有天然良港是不够的,它要有经济总量作支撑,要有广阔的腹地当基础,要有无垠的海外供延伸……,厦门现在都还缺着这些。厦门市地域太小,经济总量太少,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末。厦门的腹地也太小,靠漳泉龙地区根本喂不饱一个庞大厦门港的胃口,何况漳泉也在发展自己的港口产业。要拓展江西、粤东、湘南等纵深腹地,又遇上交通这个瓶颈。海外市场的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总之,这个难题要靠厦门市去一一破解,难关要一个一个地去攻坚,否则,厦门港的持续、跨越式发展就会难以为继,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步伐就会放缓或是停顿。这对厦门来说,或许将是个灾难性的事情。
    福建目前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厦门作为“龙头”和“中心城市”无疑将在其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赋予厦门港更重要的使命。我想,在各方的努力下,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的相继建成与完善,厦门的后方疏运能力将大大加强,与腹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此外,大规模的港口建设也使厦门与世界各大港口的交通运输更加便捷,使厦门广义的腹地大大扩张,港口产业在厦门市的龙头地位更加显著。同时,在两岸的“三通”中,厦门的特殊区位和渠道优势使厦门的港口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我相信,通过这十多年的“以港立市、以港兴市、以港强市”战略的实施,厦门人民更具备了“国际视野”,更加珍惜“港口资源”和“港口优势”,并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和助力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厦门港成为我国沿海主枢纽港、集装箱国际干线、中转港的目标一定会提前实现;厦门市举全力之力,以市助港,厦门将港兴市更兴,港强市更强。

 

“以港立市”之后的反思

 

“以港立市”之后的反思

 

“以港立市”之后的反思

 

“以港立市”之后的反思

                   厦门港海天码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