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厦门历史陈列展”中,我们惊奇在发现,一组12件成套的商周时期的石锛,出现在厦门历史的展品中。不明真相的游客自然不知其珍贵,以为几块小小的破石头算得了什么?但观看了展品的说明,尤其是“石器时代”的标注,的确会让大家看了吓一跳。这套在地下沉睡了7000年的宝贝石头,是打石工人在23年前带它入世。它们是博物馆中最珍贵的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非常之罕见,堪称厦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南安出土的石锛
据资料介绍,这套石锛由大至小十二件,出土于福建南安市水头镇,石质为青粉细岩。出土时十二件石锛形体大小有序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长32.5厘米,最小的一件也有16.8厘米,有的作弓背状,侧棱明显,规整美观,大多凹弧刃,一些器身侧缘或刃部有崩疤。刃部磨光,没有使用痕迹,由此可以初步看出其非实用性工具类,而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的石锛数量不少,但成套的石锛只此一套,引起全国有关专家的关注,并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这套石锛的性质可能是礼器,在祭祀时使用,是某种象征,如十二个月月神祭祀用品。正因为其唯一性和所蕴含的极高的科研价值,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一级品。这足以说明,闽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居住,并且懂得农耕技术。








厦门出土的石锛、石凿和陶片都是厦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