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上帖介绍了吴夲、苏颂、朱熹三位厦门名人古铜塑像。在“厦门历史陈列展”的第一展室里还有明清及近代厦门三位最著名的英雄人物的塑像,他们就是郑成功、陈化成和陈嘉庚。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厦门的历史文化遗产远不如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泉州和漳州都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厦门却不是。只是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才使厦门明显地不同于闽南的其他城市,异军突起,后来居上。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厦门和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一起,成为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49年后,通商口岸变成了海防前线;又过了30年,海防前线又变成了经济特区。这些戏剧性的变化,使厦门声誉鹊起。与厦门的明清和近代历史紧密相连的这三位最著名人物——郑成功、陈化成和陈嘉庚,正是厦门人民和全国人民引以为傲的驱荷、抗英、抗日的民族英雄,他们是三百多年来厦门立于世界的最伟大的丰碑。
郑成功(1624年—1662年)
郑成功,伟大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日本,为福建南安石井籍人。后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被封为忠孝伯、延平郡王,被尊称“国姓爷”。其父郑芝龙,其母日本人田川氏。他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驱荷复台;积极移民,开发台湾;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陈化成(1776年—1842年)
陈化成,字业章,号莲峰,清代同安县人。他22岁参加清军水师,抓捕海盗,堵击蔡牵海上武装集团,功绩显著,历任澎湖水师副将、广东碣石镇总兵、福建金门镇总兵、台湾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官职,捐修玉屏书院,资助修纂《厦门志》。鸦片战争时,他在厦门击退入侵英军,后调任江南水师提督,扼守吴淞口,1842年在吴淞口炮台殉国,被谥“忠愍”,灵柩被运回厦门安葬。墓在今天金榜公园内金榜山下。


陈嘉庚(1874年—1961年)
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厦门集美人,著名爱国侨领、教育家、实业家。他17岁往新加坡,经营橡胶业、轮船业等,成为有名的“橡胶大王”,资助辛亥革命,热心祖国教育和慈善事业,兴办捐助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等100多所,费用达1亿美元,建设华侨博物院,赈灾乐捐,支援祖国抗战。抗战时,他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会长,领导募集抗战捐款,组织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等,1949年,参加人民政协会议及开国大典,随后回国,历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著作有《南侨回忆录》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