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轮码头的建设历时四年多时间,工程之大、配套之多、投资之巨不言而喻,使我这个旁观者不禁为之赞叹不已。从抛沙填海、岸线施工、水工工程、航道疏浚、水产品市场及企业搬迁,房屋拆除、客运大楼及专用通道等项目建设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倾注了许多领导和建设者的心血,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以下照片回顾开工初期半年间的一些情形,对照四年后的今天,那真是天地有别了。

摄于2004年9月1日
施工船集结

摄于2004年10月9日
邮轮码头岸线开始施工

摄于2004年10月25日 邮轮码头岸线开始施工

摄于2004年10月26日 抛沙填海施工

摄于2005年2月27日
岸线地面铺砌施工

摄于2005年3月5日 从前的海湾

摄于2005年3月5日 从前的海湾
但是,如此一项大规模、大格调、大投资的工程,难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作为一个外行人士,自然不宜枉加评论。不过作为一名百姓,一名纳税者,对政府工程给予关注也算理所当然。自从本人关于“从渔码头到邮轮码头”四个帖子发布之后,也有不少的博友、网友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我本人也有此同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与思考:
一是经由媒体公布的目标进度,一拖再拖,几度跳票,让人们如何给予相信与信任?如2006年6月说客运大楼预计年底投入使用,可12月31日才勉强竣工;竣工时又宣布,2007年5月1日投入营运,可到“九八”仍未见动静;又说2007年年底厦金客运搬迁……,直至2008年6月28日才算正式启用。一个数亿的工程从竣工到投产花去一年半多的时间,还有什么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可谈?!
二是子项目间衔接和工程的总体考虑有所不足,如岸线后部的广场,从东渡港码头堆场开始拉了一条与岸线平行的直线,大概铺砌了几万平方米;可不久后施工客运大楼时,一大半又挖起来了,车压土埋,铺面的混凝土砖损失不说,仅铺底的沙和人工费,不就是一笔大数目的开支吗?全浪费了!
三是专用通道该不该建?专用通道与东渡立交桥仅一步之遥,相距不足百米,东渡立交桥的建设已使湖滨北路、东渡路、湖滨西路的交通拥堵已得到解决;同在滨北最西端的同益码头、厦漳车客渡码头的车辆,由于立交桥的分流,桥下的交通也非常的通畅。而与两码头同属一侧,几乎近邻的邮轮码头,本来就有一条道路相通,完全可以利用立交桥方便通行,为何还要自建专用通道呢?建设用的巨额资金暂且不谈,仅建设狐尾山隧道,就破坏了狐尾山的山体,不管现在怎么进行补救,都无法恢复其原来的面貌。
四是大楼底层及四周环境脏乱,绿化美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用这种环境,接待国际豪华邮轮的游客,难道不丢邮轮新码头的面子吗?至于邮轮码头及客运大楼的使用功能、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建筑的施工质量等究竟如何?只有等待实践和时间去检验、鉴定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谨以下载的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的卫星照片作为本系列帖子的结尾吧!谢谢各位博友、网友的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