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60年代大学新生怎样入学

(2015-06-30 05:56:39)
标签:

大学校园

新生入学

师长师姐

自强自立

分类: 教育述评
上世纪60年代大学新生怎样入学

当年大学校园新生入学报到日

上世纪60年代,我离开家乡的那座古城赴天津求学,那年我18岁。那个年代,大学生新生入学,都是自己独立前行。不像今天这样,新生入学报到,一切事宜均由父母全权代劳跑前跑后,这情景不曾遇见,也不敢想象和奢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家穷路,盘缠不多,馒头咸菜做餐点。临行前,母亲的叮嘱记忆犹新,令我终生受益:

“鼻子下面长着嘴,出门在外,人要乖,嘴要甜。遇事要敢说话,没人敢来割舌头。不轻信他人,不跟陌生人走,宁蹲车站,不走夜路。寻路勤打听,最可靠的人就是人民警察。你小时候走失了,就是警察把你送回了家......。”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教诲犹言在耳。如今,每到一陌生之地,探路问事,依旧首选找警察。

那一年踏上离家的路,历经若干小时的长途旅行,火车开进了天津东站,我顺着人流涌出站外。在站外广场上,各大学“新生接待站”的标志赫然醒目,登上校车,一路开进了大学校园。原来,跨进大学的门槛,竟然是这样的轻而易举。

同系的两位师姐,上前热情地接待了我,引领着到报到处办理了一切入学手续,流水线一般出示着入学通知书、户口迁移证、签到、注册、办理食堂饭卡......。

在学生饭厅,师姐给我打来午餐,有热腾腾的米饭、炒菜和大碗冬菜汤,味道极好,边吃边感动,心中充满了对两位师姐的感激和敬重。多少年过去了,两位师姐的模样依旧清晰如初,个头不高,落落大方,健康肤色,都扎着两根齐肩小辫,操着满口浓浓的天津口音,并一再承诺有啥困难一定帮忙解决。

宿舍已安排妥当,舍内各床位早已贴好了标签,清清楚楚标示着新生的姓名,我被安排在紧靠窗户的单人床上,通风透光。报道、就餐、入住,一切就绪,就这样,我入了学。

天津市区,早年曾被划分为多个外国的租借地,建筑多为欧洲风格,街道走向很不规则,三岔路口、五岔路口,七扭八歪,十分普遍。出门探路,路遇行人只会告知或向左,或向右,当地人似乎没有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一切感到新奇和茫然。因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特立独行,我从不惧怕陌生、孤独和冒险。第二天,便独自一人去游逛最繁华的闹市区,转一转闻名中外的劝业场,看一看高高耸立的天津百货大楼。因担心乘坐公交车过站,我便沿着公交车的站牌一个一个的一路寻觅。事后,心中颇有一股子成就感,一人独自闯天下,何难之有?不过如此而已。

那年代,班里从农村来的同学很多,比例至少占70%至80%。农村同学的憨厚、勤奋和淳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年,中文系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男同学,挑着一副扁担来校报到,行李卷、衣物、脸盆等杂物担在扁担的两头,好一副“贫下中农”进城赶集的形象。消息一经传开,迅速火爆校园,一时间,该生竟然成了“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阶级教育典型。 

 

上世纪60年代大学新生怎样入学

 

今春四月,我有机会到天津一游,特意故地重游昔日的大学校园,教学楼依然鹤立城区。当年,曾经寄宿五年之久的宿舍楼依旧,虽已与现代建筑不再协调和匹配,但倍感亲切和熟悉,那里曾留下青春的记忆,那里曾发生太多的故事,值得一生来回味。 

 

上世纪60年代大学新生怎样入学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半个世纪过去了,社会进步了,经济发达了,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青年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不能丢,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忘,互助友爱的作风不能抛。

大学新生入学,独自一人肩挑扁担进校报到,如今也许被人称之为一个传说,但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当年大学校园里的真实故事。

看今朝,大学校园新生入学季,其壮观场面与当年相比,已是今非昔比,大相径庭。当年,大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如今统统被抛掷九霄云外,被滚滚洪流冲刷得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却是另外一番风景,那就是父母替子女手提肩扛、如牛负重!

原本简简单单的新生入学报到程序,如今竟然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兴师动众!我们的教育到底向何处去?我们的大学究竟要培养成怎样的人才?令人堪忧,令人困惑,心中一派茫然! 

上世纪60年代大学新生怎样入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