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学生家庭教育辅导班趋之若鹜包办代替 |
分类: 教育述评 |

特长训练必须从孩子兴趣出发
孙女读小学六年级,所在学校为北京市一所知名小学,教学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先进,学生课业负担适度。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学习压力不大,不该产生厌学的心理。但突然有一天,她向我询问:
“为什么非得上学念书啊?”
听此一言,令我惊诧不已,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端详孩子那张天真无邪的小脸,写满了对人生的茫然和困惑。小小孩子竟然有这些奇怪的念头?真不知该如何答复,便脱口而出:
“那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
家里都是读书人,而这一代,竟然要质疑求学的人生路?着实令我好一阵郁闷和沮丧。学生厌学,当前社会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种种,除与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体制等因素有关,家庭教育中过早让孩子涉入特长训练也是祸首之一。
孙女从学龄前开始,参加过许多课外辅导班,什么奥数、作文、英语、钢琴、民族舞、芭蕾舞、唱歌、围棋、书法、图画、羽毛球、轮滑、击剑、游泳等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其中,孩子除对数学颇有兴致外,其它一概毫无兴趣可言。
记得孩子三岁那年,她妈妈领去参加民族舞蹈训练。孩子一进排练场地,室内偌大的地毯令其兴奋不已,她即刻匍匐在地,前仰后翻,满地打滚,根本不听从教师的训练口令,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将孩子送还,说了声:“这孩子,我们实在教不了。”
孩子兴趣何在?特长于何处?家长不观察、不了解、不思索,一概随社会潮流涌动。忙活几年下来,缴纳的高额学费不计其数,但孩子却一事无成、一无所获,“让孩子多见识见识”的美好期盼,成了她妈妈的一厢情愿。
参加特长班辅导,孩子情绪一直相当抵触,每次课前,烦躁不安,故意找茬发泄,甚至哭闹不止。如今,价值上万元的钢琴如同古董般闲置家中,灰尘密密覆盖,从未见过孙女触动过一个琴键,也未曾欣赏过她的一曲高歌。有谁想跟孙女下一盘围棋消遣一下,竟被孩子拒以千里之外。
然而,每逢暑期孩子回爷爷家度假,却显得格外兴高采烈,因那时可以尽情玩耍,自由支配时光,不再去上那些讨厌的辅导班。一旦开学该回家了,孩子总是挥泪而别,目睹那依依惜别的场面,令人心中一阵怜悯与黯然。
玩,孩子的天职,在玩耍中认识世界,在与同伴的快乐交往中健康成长。
孩子性情差异极大,兴趣千差万别。培养孩子特长,必须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盲目跟风,趋之若鹜,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会招致孩子的逆反和对抗,给将来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带来不良后果。
作为隔代晚辈,我没有教育的义务,也没有干涉的权利。对这种撒网式、强迫式的特长训练和辅导,甚是不解,颇为反感,私下我曾询问过儿子:
“你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何等人才?有必要让孩子参加这么多辅导班吗?”
“我没时间管,也不懂怎么管,学什么都行吧,只要不学坏就行啦。”一句轻描淡写的回复,令我极为气恼和无奈!儿子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早出晚归,家庭似乎只是一个夜宿之地。自己孩子,自己管,天经地义,竟然一推六二五,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失败父亲!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也只能以此自嘲罢了!
教育子女,无论父母,义务均等,义不容辞。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是父母的失职!对孩子的培养强行干涉,是父母的无知!
人生几十年,漫漫人生路,求学花费的年华至少也得16年,又何愁耽误孩子懵懵懂懂的区区童年?谁说“不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纯属教育的奇谈怪论,一派胡言!误人子弟,害人匪浅!
普天之下,为父母者,无一不希望子女成才,能否随人所愿?取决于孩子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诸如:独立能力、顽强意志、完美个性、良好习惯、浓厚兴趣等等,绝非是孩子超前解几道习题、讲几句英语所能奏效的。明智的父母,会在孩子独立能力和习惯养成的教育上下功夫,不管环境怎样,不管他人如何,教育子女持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不娇宠、不放纵、不粗暴干涉,不包办代替,更不会人云亦云、如蝇逐臭!特长训练和培养,必须遵从孩子兴趣和选择,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成才与否,顺其自然。
最近教育部发出,自2015年1月1日起,将取消奥数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细细品读,这该是教育部发出的最后通牒了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杜绝高考腐败,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年轻的父母们,教育子女要与学校密切配合,不要学校给学生减负,家长再给孩子加码。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看自己想看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奉还祖国花朵的一片美好乐园吧,令其自由绽放,一片鸟语花香、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