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年犯监狱有教无类视生如子师生情缘 |
分类: 小桥文集 |

监狱高墙内师生的特殊邂逅
学生登门拜访,家常便饭,往往是高考中榜,或衣锦还乡。但学生刑满释放后来访,却异乎寻常,异样的心境可谓五味杂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一部《少年犯》电影曾风靡一时。学校配合社会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开展了一些活动,组织部分教师到河北省第五监狱参观,去观看少年犯的文艺演出。
那所监狱地处市区繁华市井西大街,百姓俗称其“西大院”。临街的高墙架设着密集的电网,高墙内外,两重天地,一边车水马龙,一边戒备森严。举首仰望,高高的门楼上卫兵持枪守卫,荷枪实弹,令人望而生畏。
夜幕降临,校长带领我们一行人默默穿过门岗,跨过铁门,进入了高高围墙内的大院。瞬间,觉得紧缩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喉头,仿佛听到了心脏砰砰乱跳的声音。
文艺演出设在监狱礼堂,场内整洁规范,空空荡荡,观众只有我们二十余人,是监狱特意安排慰问教师的一次演出。节目多样,歌舞、独唱、合唱、小品样样俱全。演员表演精彩,乐器伴奏相当专业,实难相信,水银灯下的歌舞升平,竟然是“在押犯人”在登台演出。看来,监狱也是一所大学校,各路人马,人才聚集。
我就座在观众席的第一排,连演员的眉眼都看得十分清楚。突然感到,台上投射过来一道火辣辣的目光,熟悉而亲切。透过舞台灯光仔细辨认,舞蹈中的男子,竟是几年前我教过的学生——顾晓林。天哪,昔日是多么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突发的事态,令我心神不宁,无心再去观看节目演出。往事回首,电影般一幕幕闪过。我曾在外县的一所中学任教,那时,小顾是我课堂教学的默契配合者,好举手回答问题,且声音特别洪亮。小伙子相貌端正,浓眉大眼、虎头虎脑,有礼貌,讲卫生,甚是讨人喜欢。
出于往日的一份师生情谊,未等节目结束,我火速赶往后台。此时会见犯人是否合适?脑子里根本就没这根弦儿。见到久违的昔日弟子,已是高我半头的男子汉,他脸上浓妆粉黛,身着雪白的衬衣和苍蓝衣裤,一身的帅气。小顾见到我的到来,显得格外激动,不停地搓动着手心,似乎手脚都不知该放于何处?众目睽睽,场合特殊,我不便过多询问,寒暄几句,便一再叮咛他,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减刑,早日出狱回家。只见小顾一一应允,点头如捣蒜,眼睛里噙着晶莹的泪花。
返校途中,精神恍惚,感慨良多。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所在。但如今,自己的学生却进了牢房,心里真不是滋味。
一年后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伏案备课,小顾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令我好一阵惊诧。小顾说:
“今天早晨刚刚出狱,第一个要探望的人,就是老师您。”
听罢,甚是感动,但心里明白,这是学生对我狱中探望的一种答谢。
我只是小顾的科任老师,思想上与之没有交流,以往也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上次偶然机会与之狱中邂逅。基于教师的职业本能,以及对学生的惋惜与怜悯之心,对他安慰叮嘱几句罢了,从未想过学生将来会有什么回报。
也许,老师不轻易的举动和话语,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看来,小顾对监狱里我的那次会面,深受震动,否则,出狱后探访亲朋好友的第一站,不会选择我。学生知恩图报的情怀,令我激动又惭愧。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不过是说几句勉励的话而已,实在微不足道。
小顾如同开闸的洪水,滔滔不绝地述说着入狱的经过。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父母过分的溺爱,使之天地无所畏惧。出于哥儿们义气,聚众斗殴,伤人致重残,获刑三年。漫长的铁窗生活使他明白了许多,无论如何,都不能触犯法律。他话语间流露出对今后人生的茫然,受人歧视?何处谋生?等等。
对失足青年的教育工作,我是外行,但激人奋进的话该是大近相同,顺便也就鼓励他几句:
“从那里摔倒,就从那里爬起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随便去说。接受教训,今后遇事沉着冷静就是了。你自然条件好,只要发愤图强,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教学生做人。老师可能不轻易的寥寥数语,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从此改变学生的命运。作为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校园的三尺门里,还要关注学生步入社会的三尺门外。当学生遇到沟沟坎坎时,老师伸手拉一把,顺便指一条路,那怕送上一句关切的话语,或是传递一个同情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他们走出低谷的持久动力。无论何时何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指点,都是世间任何美好事物无法取代的一缕阳光。
百年修得同船渡。
茫茫人海,师生一场,曾经同在一个屋檐下,实乃世间的一大情缘。珍稀这份师生情谊,学生无论金榜题名,还是刑满释放,都该视生如子,一视同仁。
“有教无类”,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战线上的后来者,应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