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有重大变数政策应慎重调整加息不应再考虑政策不能再趋紧 |
国家统计局在2月18日与19日分别公布了今年1月份我国PPI和CPI的变动情况。PPI的涨幅达到了6.1%,创3年来的新高;CPI的涨幅为7.1%,创11年来的新高。物价变动的这种趋势,使得货币政策预期进一步趋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但在我看来,货币政策在现阶段的最好选择方式是以静制动,在全球经济面临重大变数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如果不能放松,那也绝不能进一步紧缩。
其一,1月份的物价上涨不足以成为调整宏观政策的依据。由于存在着春节因素、雪灾因素和大面积交通堵塞与人口滞留因素,因而1月份的物价变动存在着大量的不正常、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这是一个特殊的变量而不是正常的变量,不能以这种特殊的变量作为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基准和依据。
其二,无论是PPI的上涨还是CPI的上涨,农副产品和食品价格都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价格变动趋势,不仅是由于雪灾、春节等季节性和偶发性因素所致,而且还导源于全球范围的价格上涨。应当看到,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对调整我国城乡收入结构与分配结构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因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政府可以动用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予以补贴,而不能一味地把眼睛盯住货币政策,从而使货币政策偏离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
其三,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正呈现出日益加深的趋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会不会出现大的衰退,是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面对也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现实。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威胁的大背景下,中国单独实行过于严厉的紧缩政策将带来巨大风险,也会大大增加经济运行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一旦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如果这种衰退与走偏的经济政策发生负面对接,那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叠加的负面影响,进而会引发经济与社会的复杂矛盾。
其四,中美两国的利率已经严重倒挂,而且美国还在延续降息的趋势。在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增无减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国继续加息,那就会使全球的资金进一步涌向中国,进而导致更加严重的流动性泛滥,而这种流动性泛滥恰恰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加息本身就是一个双刃剑。在物价上涨呈现结构性、国际性的状态下,加息本身不但不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而且还可能反过来诱发和促进通货膨胀。因此,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慎之又慎,并且要三思而后行。
应该指出,去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调整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带有打压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考虑。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股市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夹击下走出了一波又一波的下跌行情,市场危机已经开始显现。这不但导致了“政策市”的死灰复燃,使得中国股市的市场化进程发生了严重中断,而且还威胁到股市自身的运行与发展,威胁到股权分置改革和产权变革的推进与完成。在股权分置改革采用“先甜后苦”——06、07年分享股改红利、08、09年为股改付息的市场趋势与市场环境下,大小非的集中解禁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如果在政策面上继续对股市进行打压,那就很可能断送两年来大牛市的有益成果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成就,并且会大大拖延中国进入资本时代的进程。
后一篇:救市必须对症下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