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书的去向】
(2016-05-11 09:02:24)
参加完研讨会后,直接去了车站,买好票,往候车室走。扶梯前的垃圾桶,我们把两本作者签名的书拿出来,分别塞入两个垃圾桶中。
——这书好沉。
——不止半斤。这下感觉轻了许多。
——不比萨特《存在与虚无》轻盈。
——生命不能承受之负。
——书山有路重为径。
——烂透了。
——研讨会就是烂人花烂钱请了一帮烂人围绕着烂书而说上一堆烂话。
——烂透了。
——我的这本,先被捡瓶子和废纸的人拿走,然后她带回家,老公爱看书,下岗后也不改。
——我这本,最终汇入了废品收购站,然后直接去了造纸旧厂。
——我觉得我这本进入书摊被不断传播的可能性大。
——我刚才悲观了。我也觉得这两本同样的签名书,在旧书摊出现的几率大于一切。
——你的意思是与签名有关?还是与新旧有关?
——签名与作者简介,毕竟还是吸引目光的关节点。寻常买书或读书的人,一般如此。
——那我们是否应该在扉页上再写几个名字?比如作协主席,比如文联主席,比如文化名人,比如明星,……
——你即便签上玉皇大帝的名字,也难免这本书是烂书的命运。
——恶搞只关乎销量而无关于质量?
——差不多。读者不是傻子,除非他们决定傻乎乎乐呵呵一辈子。
——有些人终身看读者文摘、知音、小说月报之类的。他就这个品位了。
——阅读是高屋建瓴的,要么逐渐攀升的。
——阅读也踟蹰不前的直线,最终下沉至放弃的境地。
我们在对人性做实验吗?以烂书为诱饵?烂书是书么?我们认为的烂书为何还要抱着一个任其流传的期待?我们不过参加了烂书研讨会的烂人罢了,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某一人,偶然读到了这本烂书,发现自己原来写得比这烂书还好,于是他从此投入到写作中,结果写出了经典之作并获得了某个奖项,这种情况不是没出现过,——我们等着看吧。
——我们无需等着看,古今中外特别当代,很多人就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