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麦生日与莱夷族】

(2015-10-04 09:28:53)
标签:

文化

     【小麦生日与莱夷族】

      莱夷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时期,活动于山东中、东部的东夷人一支,是山东的土著民族。他是来源于神农氏,据王献唐先生考证:“莱为神农苗裔,神农起于西方,自西伹东,族众随之,山东之莱族,殆亦由西徙来者。”约在黄帝时代,莱人便在九河流域定居生息繁衍。莱人之所以被称为莱人,据王献唐考证:“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首先发明麦种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
  “小麦”一词。《辞海》、《辞源》对来字的解释,也有“小麦名曰来”。《说文》对来字的解释:“周所受瑞麦来髀,一麦二缝,象芒刺之形”。王献唐对来的解释:来为莱之初文,来为小麦之本字,“因其种来,而呼地为来。种来之人。更称其族亦日来,而来地来族之名因以成立。”
  甲骨文之来,作 、作、作等,有人统计有几十种写法。钟鼎文作来、囊等。这些来字,上边是麦穗,中间是麦茎,下边两出是麦叶、麦根,是一棵麦子的象形字。由此可见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育麦之功,把这个夷人称作“莱夷”。

     莱夷族是东夷的一支,发源地有“汶河说”、“潍淄说”、“胶东说”等几种。其实,这些地方是与莱夷族的迁徙有着密切关系的。本文以《尚书•禹贡》的“海岱惟青州……”段文为依据,从以上所说莱夷族的发源地或迁徙的历史记载、地理、相关遗址、出土文物、信仰、物产、交通等方面,对莱夷族的发源地等作一简要探讨。
  一、莱夷族的发源地。《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为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为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这段文字不但说出了莱夷族的居住方位,而且说出了青州各地进贡的物品和运贡物的水路路线,对研究莱夷族的发源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禹贡》提供了青州、海岱两个条件。《辞海》载:九州,“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亦多出入。如泰山以东北地区于《禹贡》属青州……”《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段文,没有提到泰山的贡品,他的水运是“浮于淮、泗,达于河。”未包括泰山南的汶河。由此看来,青州应包括汶河的主河道及以北的地带。再看海岱。《辞海》载:“海岱:海,东海,今指渤海;岱,泰山。泛指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地域。”海,从地图上看,瀰河以东已进入渤海的南北线,从此处向东的山东半岛应为海的范围。《山东省志•泰山志》载:“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1992年莱芜市从泰安市分出公布为地级市后,应包括莱芜市,即泰山位于泰安市、济南市、莱芜市、淄博市的四市之间。由此看来,泰山山脉西达黄河,东至莱芜市东北部和淄博市西南部接壤的原山以东的淄河上游和牟汶河上游一带。东边最远达鲁山周围,否则,它就大大超出了泰山山脉的范围。
  莱夷在“岱畎、丝、枲……”句后出现,又莱地名曾在泰山以东的淄川和莱城区苗山镇南文字村等地出现,说明莱夷的居住方位应在泰山山脉的东部。莱夷的畜产品和厥篚丝作为一项重要的进贡物品,说明莱夷居住面积较大,非今一县之地。根据以上地理和贡品分析,莱夷势力范围约相当于泰山山脉东端,最远达鲁山周围。即以淄河中上游、牟汶河上端为中心,东西延伸的地带。淄水,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昔那爽鸠氏始居此地,季 因之,又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嬴姓溯源》载:“少昊氏以鸟名官,任司寇的爽鸠氏就是东夷之莱夷。”《山东古国与姓氏》载:“爽鸠氏,“时间约相当于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上对莱夷族在夏及以前的居住地有了大概的认识。那么,泰山山脉东端是否有莱地名呢。据史载,汉代在今淄川区城子庄设过莱芜县城,西南管辖今莱城区和庄乡和苗山镇的东部。唐宋时,莱芜县城从城子庄迁徙至今莱城区东部的苗山镇南文字村。宋代在今莱城区政府还设置了莱芜监城,县监不相统。金代将莱芜县城迁至今莱城区政府的原莱芜监城址上。地名不是随便起的,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这个莱芜城的莱就是指莱夷的莱。《水经注》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此莱芜指的是淄川的淄水上游的城子庄为中心的地带。据《禹贡》所载和以上分析,这一带在夏时为莱邑的居住地。周代是莱夷人的边境地。因此,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后,一部分莱人没有随莱公东迁,而是来到了原先的居住地,至汉代时取名为莱芜。
  李白凤《东夷杂考》考证说:“这个古老的民族(包括整个莱夷族和龙山文化)应该有着某种密切关系的,这不仅时间上相合,而且在地域上也相符,在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莱夷的南疆是曾延伸到山东省中部莱芜、益都一带的。”柳明瑞所著《嬴姓溯源》则进一步说:“只要按照正常思维理解《禹贡》原文,就能得出结论:莱夷原本在泰山以东,汶水流域,莱芜为其重要属地。”
  泰山山脉东端的牟汶河流域有没有大汶口-龙山时期的文化遗有呢。夏前,每一个民族都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如东北的红山文化,山东在夏前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东夷考古》载:“由许多学者认为,海岱文化区是与东夷集团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已故唐兰先生曾提出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民族的文化,刘敦愿先生则认为大汶口--龙山文化是太昊氏、少昊氏的考古遗存……”此海岱于《禹贡》所指的海岱区域有别,此指的海岱文化区以泰山为中心,包括山东全省、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的广大区域,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莱夷是东夷的一支,在《禹贡》所指的夏代及以前也必然经历过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山东古国与姓氏》载:“李白凤说:‘古有爽鸠氏,东夷之祖,爽鸠氏即少昊氏之司寇。’据以上所述,居住在齐地的最早居民是少昊鸟部落中以鹰(亦名爽鸠、鶆鸠、委鸟 鸠)为图腾的一支叫爽鸠氏,时间约相当于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嬴姓溯源》载:“少昊氏以鸟名官,任司寇的爽鸠氏就是东夷之莱夷。”那么,今莱芜境内有没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呢,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在钢城区牟汶河中游的辛庄镇汶阳村发现了此期的遗址。
  汶阳遗址位于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汶阳村西,西临汶河,黄沙土地,占地南北长500米,宽300米。遗址西边的中部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其它为汉代及以后的冶炼和居民生活遗址。从西边中部遗址中采集的标本有石器、玉器、蚌器、陶器片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玉器有玉圭。蚌器有蚌镰。陶器片主要有鼎、鬶、豆、罐和蛋壳陶器片等。重要的有凿形鼎足、鸟喙形鼎足,实心尖状鬶足和袋状鬶足,蛋壳陶器片。
  凿形鼎足流行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鸟喙形鼎足主要流行于龙山文化时期。实足尖状鬶流行于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袋状鬶足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分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一直持续到龙山文化早期。鬶是大汶口文化最富有特征的器形,也是海岱文化区的特有器形。蛋壳陶最具山东龙山文化特点,以光、亮、黑、薄而著称于世,是龙山文化早中期的产物。白陶鬶、鸟喙形陶器足,是东夷人鸟文化的具体的实物反映。汶阳遗址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距今约5500-4000年。龙山文化的末期,已经进入了夏代。汶阳遗址,虽不敢断定是为爽鸠氏的莱夷人的文化遗址,但可说明有与莱夷人同类型的文化遗址,有可能是莱邑人的居住遗址。从古城址来看,今莱芜境内除嬴汶河是伯益的封地外,其余的牟、艾邑、长勺氏等,均于周代建国,这就为莱夷族在夏代及以前进行游牧,留出了充分的历史空间和地盘。因为它是游牧,所牧底盘有收缩性。
  二、《禹贡》贡赋与现物产相符。《尚书•禹贡》载:“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浮于汶,达于济。”泰山一带的贡品,是泰山谷的丝、大麻、锡、松树和怪石。莱夷一带是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有畜牧产品和用筐装的柞蚕丝。青州的贡品,都通过汶水船运,进入济水,到达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现仍有生产这些贡品的习俗,与《尚书•禹贡》记载相符。这也是对莱夷作牧和莱夷族发源地的旁证。
     盛产蚕丝、大麻。据考,莱芜养蚕抽丝和种植麻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有其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境内的河边地头,都生长着成行的桑树,还有成片的桑树林。家家养蚕,户户抽丝。清代,口镇成为山东的蚕茧和丝的集散地,产品远销日本和俄罗斯等地。
  柞蚕丝。泰山山脉和汉代的东莱郡等地盛行养柞蚕,至建国后仍有养柞蚕的习俗。崔豹《古今注》载:“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1年),东莱郡东牟山,有野蚕为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说明山东养柞蚕的地点较多,而且历史悠久。应劭《十三州记》载:“泰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泰安府志》载:“槲之大者为之橡,故俗称橡树。饲蚕宜小树,土人谓之勃萝科也。”“槲丛生山路,叶可饲蚕,谓之山蚕,织紬谓之山紬,向惟莱芜有之。近特收橡种,发给贫民,设法劝种,土属山麓殆偏。”至建国初,“泰山山脉的太、莱、历、博四县的柞岚连成一片。”这种养蚕的柞林(又叫槲树林),泰安市、济南市、莱芜市、淄博市相;临的泰山山脉上连成一片,至沂源县,东西长达一百余公里,可见柞树林规模之大。这些柞林的走向正与齐长城的走向一致,齐长城立于山脉的主峰上。古代,槲树叶主要是养柞蚕用的,现在养槲蚕的少了。由于槲叶死后不落,现成为做姜影障的好材料。由“岱畎丝枲”和“厥篚丝”句看出,夏代前,泰山人和以东的莱夷人,是抽茧丝的能手,可能建立了专供夏王朝的抽丝作坊。后来,用柞蚕茧抽成丝后,织成的绢紬,唯有莱芜的最好。
  大麻。用途较多,是当时必不可少的用品。莱芜有种大麻的习俗,至解放后仍村村种大麻。据有关史料载:羊里镇种植大麻历史悠久。大麻的皮和籽用途较广,是较好的贡品。
  松树:《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此间大松树下,因封树为“五大夫”。《山东省志•泰山志》书载:“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5株松,今存2株……旁有五松亭和乾隆皇帝御制《咏五大夫松》摹刻。”北有对松山。双峰对峙,古松万棵。李白有“长松入平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泰山上的古建、树木保存较好,所以还能见到古松,说明古代泰山山脉生长着较多的松树,是做盆景、美化庭院和建筑用的好材料。
  怪石。泰山有泰山玉、雨花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泰山建有奇石馆,陈列着各种质地的奇异的石头,千姿百态,其中一块上有象“中日”两个字的纹理的珍贵石头。莱芜等地埋藏着较多的三叶虫化石。除此以外,莱城区和庄乡的平洲村盛产太湖石,现采集的石头放置在和庄乡南,形成两大片怪石林。明代,曾任山西汾州州判的刘洞九之妻,曾利用河冰运了两块太湖石,安放在今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孝义楼村的原刘洞九花园里。建国后,其一运至泰安岱庙北门里,是一块非常珍贵的太湖石。有人从口镇拾到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使人爱不释手。怪石,小的可以做盆景,大石可以放置在庭院内或花园里,成为重要的装饰和观赏品。
  畜牧产品。莱夷作牧,说明当时莱夷族人还是游牧部落,主要以放牧、打渔等为生。牟汶河、淄河的上游,东至鲁山一带,均为山地,河沟纵横,野林满山,野草茂盛,是放牧的好场所。境内嬴汶河流域是伯益的封地,伯益有先进的驯鸟兽技术,受其影响,莱族人的畜牧业应该是很发达的。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过较多的猪头骨,就是一个重要的佐证。牲畜的皮、角、骨、肉干,都是上好的贡品。
  汶水交通。《尚书•禹贡》载:“浮于汶,达于济。”汶水有五汶,即嬴汶、牟汶、柴汶、北汶、石汶,在泰安境汇合,向西流入东平湖,汇入黄河,原汇入济水。汶水相对黄河而言,形成“汶水西流”的景观。汶水经大禹和伯益治理后,能行船。从现在的河流地形来看,牟汶河上游的黄庄镇、辛庄镇的石湾子和嬴汶河上游的苗山镇、茶业口镇的峪门以及雪野镇的冬暖以下,河床宽阔、平缓,又因古时泉多、河中水大,非常适合船运。至今莱芜境内有两处村带港字。一是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港里河村,二是钢城区颜庄镇西港等村。港里村河连着乌江泉湾水,湾面较大,水深,可以停泊船只,是自然船港。西港据《莱芜市地名志》载:“据《孟氏谱》记载,明朝末年刘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相传此处原为一片泽区,并设有港口。因此在港口西,故名西港。”西港村的河泽面较宽,河水较深,成为较好的港口。附近还有验货台村。据《莱芜市地名志》载,“据《陈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陈姓由陈盘龙迁此建村。相传,古时此处为一片泽区,来往船只在村南小岭上验货,故称之为验货台,借以名村。”《泰安府志》载:“唐开元六年,令赵建盛于县西北十五里开普济,以运铜铁,并灌民田,今矿闭,而渠亦塞。”公元718年,莱芜县令曾疏通方下河和嘶马河,凿渠沟通了方下河和嘶吗河,以运铜铁和灌民田。当时两河沿线有大冶开矿冶铁作坊和耿公顷等铁矿,大冶和矿山还分别有锡矿和铜矿,是采矿和冶炼的重要场所 。所产铁、铜等,用船装运。以上说明,莱芜河流宽阔、平缓,水流较大,可以行船。青州的贡品运至此处,装船西运极便,与   《禹贡》记载相符。
  现位于淄河、汶河源头的和庄乡原山顶,仍存有禹王庙。说明人们不忘禹王、伯益治淄水、汶水的功绩,并盖庙来祭祀他。
  三、莱夷族的迁徙。通过莱夷族不断的迁徙,其居住范围也越来越大,使人搞不清他的发源地和迁徙地,所以他的发源地有几种说法。弄清他的迁徙过程,就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发源地。笔者以为,莱夷族迁徙路线是由泰山以东,逐步向鲁山以北再向东进行迁徙的,最后到达龙口市。从迁徙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游牧淄河中上游和牟汶河上端。第二阶段,定居瀰河上游。第三阶段,逼至胶莱河的平度。第四阶段迁至龙口市灰城和莱芜谷。迁徙的原因,是政治和军事所迫造成的。
  游牧淄河中上游和牟汶上端。根据第一部分分析,夏代及以前莱人游牧的主要范围约在以西南、东北向的淄河中上游、牟汶河上端为主线,东西延伸的地带。这一带丘陵连绵,河水纵横,水草茂盛,柞树连山,树林片片,适宜放牧。夏初,伯益封为嬴地后,莱子国受嬴的政治影响,国君逐步向瀰河上游方向迁徙。定居瀰河上游。夏代,莱夷族人逐渐由游牧改为发展农业,后以种植小麦为主,改游动为定居。商代,被商王朝封为侯国,逐渐定居在瀰河上游。其势力范围北接纪国,西达淄河。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武王克商,“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营丘位于淄河下游,是莱子国的边境地。姜太公黎明刚到封地营丘,莱国就派军队攻姜尚,与姜尚争国土,说明淄河流域在商代是莱夷国的国土,营丘是莱子国的边境。第二,姜尚黎明刚到营丘,莱国就率军来讨伐,说明莱夷国都城距此不远。此时,莱子国的都城在昌乐、临朐附近。王献唐《黄县 器》认为,潍水、淄水流域上游的临朐为莱国都城所在。《黄县志》考莱国旧都在临朐附近。周昌富认为,似以在昌乐西北境为宜。迟克俭认为,莱都应在山东中部昌乐、临朐一带,靠近齐都营丘。据《左传•襄公二年》(前571年)史载:“齐侯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邑之。”《左传•襄公六年》(前567年)“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左传•襄公二年》杜注:“东阳,齐竟上邑。”《续史方舆纪要•山东省州府临朐县》:“东阳城在其东,春秋时齐境上邑也。”《辞海》载:“东阳,古地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左传》襄公六年(公元前576年):齐‘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即此。”《山东古国考》载:“《通典》所说的凡城,以凡山得名,就是东阳城。”这几说,地点相距都不甚远。由于莱子国助纣,受到周朝的打击,加上齐军的攻击,周初后齐国逐渐把莱子国的势力赶出了淄河流域,逼其向齐国的边缘地带-胶东半岛迁徙。古时,对势力弱或战败国或有罪之人有向国家边缘的地方进行排挤或迁徙的习惯。
  《左传•襄公六年》载:晏弱围莱子国都城后,“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乙末,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末,入莱。莱公共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山东古国与姓氏》载:“棠在今平度境”,即境内的堂邑镇,东南距即墨40公里。从此役中看出,齐攻莱,棠人助之,说明棠人与莱国关系甚密。一说为莱人,应是莱国的附庸国。因此,莱人战败后能至棠避难。
  莱国迁都棠后,又遭到齐军的毁灭性打击,把莱公等继续向边远的东方嵎夷的疆域迁去,彻底消灭了莱国的势力。《左传•襄公六年》载:“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 《山东古国与姓氏》载:“迁郳即龙口市灰城,亦名归城。归、郳音同。”归城遗址南北长780米,宽450米,曾出土过莱伯鼎等一批青铜器。以上可以看出莱子国东迁的大概轨迹。
  据叔夷钟铭文载,因叔夷率军灭莱有功,齐灵公十六年〈前566年〉时,齐君赏给叔夷“两座都邑”,“莱仆三百五十家”,以及“造铁徒四千。”这些人应是原莱子国的留守人员。
  西迁莱芜谷。除莱公东迁后仍散居在原地的莱人外,还应包括西迁的莱人。《水经注》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王献唐的《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
  《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淮南子》:东北流,经莱芜谷’。”《水经注》载:“莱芜城在莱芜谷。”莱芜谷位于今莱芜东北淄水源头和博山、淄川东境的淄水上游的南北大峡谷中。公元前500年发生的著名的夹谷之会就位于夹谷山前的今南文字村一带。《山东古国考》载:“方会,进莱乐。”“莱人,齐所灭莱夷也。”“如果说莱芜博山一带本有莱人居住,可以就近调用……”所以,齐国能临时调用当地的莱人以奏莱乐的名义扰乱会场。西汉在今淄川的南城子庄设莱芜县城,这时正式取名为莱芜。
  《水经注》载:莱芜“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有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续修莱芜县志》载:“昔之莱芜治原山之阴,今之莱芜治原山之阳矣。”这些记载和《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所载相同。西汉初置莱芜县,县城在今淄川区东部的莱芜谷口头乡城子庄。这里两山夹谷,城设在淄水的曲中,东与山相连,南、西、北为淄水,设有南北两门,齐长城东西横贯该城,故址尚存。汉末有范史云任县令,城南刘家寨一带,曾出土过“莱芜丞印”。王献堂在《临淄封泥文字叙目》曾收入拓片。《续修莱芜县志》载:“经东汉、晋,到刘宋省莱芜县,其地析入嬴、牟、贝丘三县。”后时设时废。此后,莱芜名又经过三次西迁,才定位于今莱城。西迁的这部分莱人可能是自愿回到祖先居住地的。
  另外,还有一个来国,需要作一说明。《世本•氏姓篇》:“来,分封以国为氏。其先殷之别族,食采于郲。”《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殷墟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呼来”两字。《山东古国与姓氏》载:“‘呼来,’无疑是表示商朝与来国关系密切,往来朝聘频繁。来国是一个商朝非常忠实的属国,且距商朝首都很近,常被呼唤到王庭服务。”来国,是商的分封国,是崇拜鸟的国家。《世本•氏姓篇》载:“来子孙去‘邑’为‘来’氏”。《山东古国与姓氏》载:“周灭商后,商子姓来国也随之被灭,其国人即来人东迁山东胶东一带……”
http://www.laiwu.cn/meililaiwu/yingmouwenhua/yingmousuyuan/2012-02-29/79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