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子国是夏商周时期胶东北部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没有专门的记载,只有散见于古老典籍里的一些文字讲到莱子国,自古以来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
《尚书.禹贡》里有这样的话:“海岱惟青州,喁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豨,海物惟错。莱夷作牧,厥篚魘丝。”意思是:(夏代)东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喁夷(指胶东东部)已经被区划好了,潍河和淄河也得到了疏导,这里向大夏进贡的物品是食盐、丝绸和多种海产。莱夷是这里的首领,这里的人擅长养蚕、制造桑弓、织造丝绸。
淸人胡谰在《禹贡锥指》里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莱夷之地,三面溯海,为斥卤,五谷不生。”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己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左传》记载:“齐襄公六年(公元前692年)晏弱(晏婴的父亲)入莱,莱共公俘柔奔棠,晏弱围棠而灭之。”
清代中期,胶东一带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因此开始有人研究莱子国。现在专家己经基本上认定:莱子国的历史很长,大约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屡屡受到新兴国家齐国的侵逼,东周周庄王五年(公元前692年)被齐国所灭。莱子国的国都长期在黄县南6公里处的古城遗址——归城(当地又叫灰城),莱子国的疆域大体上是胶东中北部。莱阳地属于莱子国,所以历史上不少莱阳名士自称东莱人。莱阳人一直把从胶东西北部过来的人叫“西莱子”,一般指的是西部莱州、潍坊、广饶、淄博、滨州等地的人,这些地方大体上与古莱子国的疆域相当。看来方言里也残留着—些历史信息,能为我们破解一些历史之谜提供佐证。
古己国的历史历来被称为千古之谜历史上己国的踪影比莱子国更加扑朔迷离。但是到了清后期,陆续在胶东一带,尤其在黄县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新中国成立后,在寿光、龙口、烟台和莱阳出土的相关青铜器也不少。历史学家对“己”国的认识开始清晰起来。据考证:己国、纪国和“萁”国是同一个远古邦国,最早的都城在益都,即寿光南18里的宋台一带。己国的疆土西起寿光东至胶东半岛,在莱子国以南,似乎还大于莱子国。己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在此立国了,己国的贵族曾是商王的近臣。周初,纪侯又入周为臣,并嫁女子给周王,因为与齐国有矛盾,所以纪侯在周懿王面前告状,周王将齐哀公烹死。后来齐国强盛了,开始扩张领土,己国和莱子国先后被其打败,最后己侯率领贵族逃离故国,仓皇东去,藏匿在了莱阳和烟台芝罘等东部偏远的山陵之地,后完全灭亡。
根据“青铜器器在黄县(莱子国的都城)大量出土的现象,许多专家推测:“己国”、‘翁国”和“莱子国”,另外还有个叫釐的小国,可能都是同一个国家。对此,至今没有定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