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并拥抱绝望:存在主义、愤怒青年与垮掉的一代】

(2015-09-06 14:09:52)
【写作并拥抱绝望:存在主义、愤怒青年与垮掉的一代】

【写作并拥抱绝望:存在主义、愤怒青年与垮掉的一代】
【写作并拥抱绝望:存在主义、愤怒青年与垮掉的一代】

【写作并拥抱绝望:存在主义、愤怒青年与垮掉的一代】

人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无限与有限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人的有限性使人在上帝面前永远有一种犯罪感。人面前永远是一个无限的未知领域,人生是一种冒险。

克尔凯戈尔的哲学思想是骇世惊俗的。他的一些名言强烈表达了他对理性不容置疑的批判精神:“理性是妓女”,“你必须与理性分手,甚至不认识它,甚至把它杀死,否则一个人就不能进入天国。”他的哲学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一直弥漫到二十世纪,存在主义者们从这氛围中获得灵感和找到哲学思考的基本原则。

叔本华和尼采无疑都属于先知式的人物。叔本华一直渴望着能找到越过现象而直接把握自在之物的道路。自在之物就是意志或欲望,它是一种缺乏,也就是一种虚无,因此,自在之物是一个巨大的无。尼采是这样评价叔本华
的:“他可能是引导我们走出怀疑的苦恼和可怕的消极以至陷于极端悲观洞穴的指南针,而重新看到那星光灿烂一望无垠的晚空。他就是第一个带领他自己走这条路的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为了要解释整个生命形象而面对整个生命形象。”而这正是尼采本人所要做的。叔本华没有走出厌世之谷。尼采在公开了理性杀死上帝也杀死了理性自己这一令人沉痛的事实之后,呼唤着“超人”(新人)出现。这超人不是圣者也不是暴君,而是自信、自重、自由、自主、自爱的人,不依赖上帝,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叔本华和尼采不是存在主义者,他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尼采。在存在主义从克尔凯戈尔到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演进过程中,这中间如果没有尼采是不可思议的。从存在主义者的著作和作品中,我们时时能听到尼采的回音。


二十年代存在主义就被介绍到日本,并和东方佛教结合,产生了“日本型的存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由于重重的危机,使存在主义在日本再次掀起热潮,出现了专门的研究团体和杂志。这次热潮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而达到巅峰。安部公房和开高健是日本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作家。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占统洽地位的国家。存在主义一直到五十年代方流行开来,这自然也离不开其国内危机的启动作用。渴望自由的美国青年在危机面前需要寻找新的精神武器。存在主义迎合了他们的要求。“荒诞派”、“垮掉了的一代”、“嬉皮士”运动,都有存在主义的强烈影响。诺曼·梅勒和索尔·贝娄的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的特征。另外,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印度的尼勒默尔·沃尔马,意大利的莫拉维亚通常都被视为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当代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明显地禀承了存在主义的遗风余韵。


1957 年,伦敦一家出版社把8 位“愤怒的青年”作家的8 篇文章汇集成册,以《宣言》为书名出版。编辑在序言中说:“一群年轻而多方受到压抑的作家突然冒了出来,他们力图改变近代许多行之有效的标准。迄今还没有
批评家对他们加以估价,或者客观地把他们联系起来。”《宣言》中收集的8 位作家是: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科林·威尔生、约翰·奥斯本、约翰·韦恩、坎纳南·泰南比乐·霍普金斯、林赛·安德生、斯图亚特·霍尔洛德、这些人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作家,就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了。《宣言》无疑是起了一个把“愤怒的青年”组成一个团体的作用。因此,《宣言》也可以说是“愤怒的青年”的宣言,它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流派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

“愤怒的青年”作家们大多是出身于社会下层并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一定深度。战后工党开始的新的社会体系虽然给下层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和受教育的机会,但并没有给他们政治上的权利。在社
会上,他们也没有影响事态的能力,对国家重大事务做出决定的权利依然属于上层社会,在文化界占据中心地位的也是来自上流社会的一些人士。“愤怒的青年”们对此愤愤不平,他们要求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们蔑视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污蔑和攻击,称之为“腐朽的”、“猥亵的”。其实,对于社会应当如何,他们也没有更好的方案。他们的作品只是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而已。他们这种怀疑主义倾向使一些批评家认为,他们的愤怒只是出于妒忌的动机。这些作家之所以愤怒地撞击文化宫殿的大门,并不是为了摧毁它,而是为了弄出更大声响,引起更大骚动,以得到进入的许可,并使自己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可以说,这种评论是有道理的。所以,“愤怒的青年”作家们在出了书,成了名后,“愤怒”换来了荣耀的“桂冠”,不满争来了世人的称许,原有的强烈的“愤怒”与不满也就悄悄消失了。到本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文学运动在英国文学界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五十年代,在西班牙、法国、联邦德国以及北欧各国也曾出现过近似于“愤怒的青年”的流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